復工復產不能陷入“証明越多就越安全”的誤區

蔡曉輝

2020年02月27日14:05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復工復產不能陷入“証明越多就越安全”的誤區

  全國各地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正有序開展復工復產。但一些群眾和企業反映,返程上班和恢復生產,在辦理相關証明過程中遭遇不少形式主義的煩惱。(據新華社2月25日報道)

  有的人被來回“踢皮球”:“鎮上叫我去村裡,村裡又讓我去鎮上,推來推去”,一些網民吐槽,從社區到鄉鎮跑了多次也未能辦成通行証﹔有的陷入“‘証明我媽是我媽’式的‘死循環’”:居民去開“未離開城市証明”,社區、物業、單位誰都無從証明、誰都不敢証明﹔有的去開健康証明,要填幾張表、蓋幾個章、外加幾位包村干部現場簽字﹔至於那些田間地頭的應季蔬菜,要想跨省上路,介紹信、城際通行証、運輸司機和搬運工人的健康証,“一個都不能少”。

  復工復產,歸根到底需要人員到崗到位。從多省報道的數字看,一些地方看起來復工率較高,但員工實際到崗率卻偏低。不少外地員工被各種各樣的証明所困,遲滯了他們“走出去”的腳步。員工返崗難,提高復工率、達產率,也就失去了依托。

  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要求,“打通人流、物流堵點,放開貨運物流限制,確保員工回得來、原料供得上、產品出得去。”員工在返崗過程中遇到的“開証難”,就是企業復工復產中遇到的一個堵點問題,必須加以解決。

  有序復工復產的前提是安全,但“証明越多就越安全”嗎?人們扎堆來開証明,難道不擔心因為人員聚集造成新的感染風險嗎?“員工返崗路,一步一証明”,在一些地方的管理部門那裡,與其說這些証明是為了証明健康,毋寧說是為了証明自己在“履職盡責”。靠開証明來落實疫情防控工作,不僅落入了形式主義的窠臼,也暴露出了基層治理能力的不足。

  有人將復工復產帶來的人員流動稱之為一個“低配版的春運”,無疑,人員流動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如何既快速暢通人流物流、又切實織密織牢防線,既讓人出得去、又把風險攔得下,需要走出“証明越多就越安全”的誤區,多一些創新手段、多一些把力量沉下去的務實作風。

  一沓表格証明,不如一個二維碼。近日,由杭州市率先推出的健康碼在全國多地迅速推廣。有了健康碼,人們不用再重復填報健康表格,進出通行更便利,“無接觸式”查驗也降低了感染風險。在疫情防控期間,運用大數據、互聯網技術進行動態管理,不僅有助於提高疫情防控的精准化程度,也能有效推動復工復產﹔不僅能提升應急管理的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會治理水平。

  與其坐等上門填表,不如走下去服務上門。與“要証明”的工作方式相比,審批企業復工和開展社區防疫的人員,更應下沉到工廠、寫字樓、社區,把加強信息搜集、勸導公眾戴口罩、嚴格消毒、物資保障等工作做得更細、更實。這些務實深入的工作,其防控效果遠勝於一張張紙面上的証明。

  防控不在“証明”在實效。告別“証明越多就越安全”的形式主義和懶政怠政作風,創新管理手段、提高服務意識,才能真正確保“員工回得來、原料供得上、產品出得去”,推動企業安全高效復工復產。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