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桑崗村“巢狀市場”冷庫內,村民正在配貨。 河北日報通訊員 宿雅男攝
1月9日大清早,易縣桑崗村67歲的村民許艷紅被一陣雞鳴聲喚醒。
兩把玉米面、一把麩子、半把花生餅……這是許艷紅給家裡的10多隻土雞調配的“營養早餐”。
“這事不能含糊,小雞們吃好了,下出來的蛋才好,咱得對得起‘桑崗巢狀市場’這塊招牌。”看著羽毛油亮的小雞們爭著搶著啄食,許艷紅露出了微笑。
桑崗村地處深山,距離易縣縣城65公裡,村裡全是坡地,分散地塊多,林果、養殖等產業都難以實現規模發展,曾是脫貧攻堅中難啃的硬骨頭。
2012年,易縣扶貧辦和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桑崗村推行“巢狀市場”扶貧模式,整合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分散生產綠色農產品,直接對接北京消費群體,實現“點對點”社群營銷。
“去年光靠給‘巢狀市場’供應柴雞蛋和土雞,我家就有3000多元收入。”許艷紅告訴記者,她患有糖尿病,丈夫視力殘疾,原來家裡開銷全靠閨女接濟,“巢狀市場”讓她手裡有了“活錢兒”。
在桑崗村的“巢狀市場”冷庫,巢市利民農業專業合作社社長許永臣正在帶領村民根據訂單配貨。記者注意到,每份訂單上都貼著標簽,上面不僅標有收件人的姓名、貨品詳單,還注明了供應貨品的農戶姓名。“通過這個標簽,客戶就知道是誰為他提供了產品,感覺好可以指定購買,產品出了問題也方便追溯。”許永臣介紹。
“要想留住客戶,首先得把好產品質量關。”為此,他們想了不少“土辦法”。許永臣特意向記者展示了一個小箱子,箱子上有直徑不超過3厘米的洞。打開開關,箱子裡面的燈泡亮了,他把一枚雞蛋放到小洞上,雞蛋的蛋黃清晰可見。“我們給客戶供應的農產品,每一件都經過類似的檢查。”
他們還利用扶貧資金建設了一個216立方米的冷庫和48立方米的烘干房,配備了一輛載重3.18噸的冷藏車,確保農產品在儲藏運輸環節保質保鮮。
“200斤白菜、100斤雞蛋、80斤排骨、30隻土雞……”合作社會計郝賀芬正在電腦前核對這批訂單。“80斤排骨不到1分鐘搶光,100斤雞蛋2分鐘斷貨,30隻土雞上架4分鐘售空。”郝賀芬說,他們開設的“巢狀市場”消費群共有2000多客戶,其中不少算得上“鐵粉”,柴雞蛋、土豬肉等搶手貨幾乎每次都是“秒光”。
“2015年11月以來,我們向中國農業大學、萬柳小區等8個配送點配送了超過5000個訂單,銷售額超過100萬元。依托‘巢狀市場’,2018年全村158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19年人均收入7025元,比2014年翻了一番還多。”桑崗村村干部張長春說。
“我們和北京的客戶可不是單純的買賣關系,每次進京送貨就像走親戚,現在我們使用的這個訂單快速生成軟件,就是北京一位客戶免費幫我們設計的。”郝賀芬說,雖然採用“先取貨后微信轉賬”的付款方式,但5年來沒有一人欠款。現在北京的8個配送點還成為周圍居民向桑崗村村民捐贈書籍、棉衣等愛心貨品的捐贈點。
“‘巢狀市場’不僅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推動了城鄉之間的良好互動。我們會繼續加大對‘巢狀市場’的推廣力度,在政策、資金、項目方面給予支持,並採取農產品配送交通補貼、銷售獎勵補貼等措施,確保貧困戶穩定增收。”易縣扶貧辦副主任馬東升說。
據統計,“巢狀市場”扶貧模式已在易縣坡倉、良崗等6個鄉鎮22個貧困村推行,直接帶動800個貧困戶2000多人實現增收,人均增收1000元。(記者 徐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