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新变”系列报道之一

走出大山 “桃木疙瘩”成长记

袁志广

2021年05月30日19:13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编者按】“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是党和政府一直念兹在兹的重大关切。

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区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核心区域,现在革命老区群众的生活怎么样了?当地有什么新变化?脱贫攻坚之后,革命老区又应该如何接续发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奋力赶上、实现振兴……

带着这些问题,近期,人民网深入太行山革命老区进行采访,为您带来《老区新变》系列报道。

32年前,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村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发源地。32年后,“桃木疙瘩”已经成为涞源一个独有的农业品牌,当地人以此为傲。

涞源人孙二东以“桃木疙瘩”为品牌,将“山货”柴鸡蛋卖到了京津。当地的特色养殖产业已成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

太行深处 走出一条特色养殖路

时光回溯到2007年,27岁的孙二东怀揣着在北京打拼几年辛苦攒下的3万块钱回到老家,准备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他在城里见到农村常见的“山货”柴鸡蛋竟然成了城里人眼里的“香饽饽”,萌生了卖柴鸡蛋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想法。

涞源地处山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暑期平均气温21.7℃,被誉为“京西夏都·生态凉城”。“我们这里自古就有养殖柴鸡的传统,柴鸡在青山绿水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渴了喝泉水,饿了吃天然野生的药材和青草昆虫蚂蚱……柴鸡蛋可以说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孙二东认为,“搞特色养殖肯定是一条出路。”

随后,经过一个多月的翻山越岭和兜来转去,他从家乡周边的十几条沟沟坎坎选中了西团堡村南,与桃木疙瘩村隔山相望的对子沟开始养殖柴鸡,成立了涞源县六旺川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桃木疙瘩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当时的养殖规模从500只逐步扩大到了3000只,从3000只扩大到了30000只……不过由于经验的欠缺,2008年的孙二东遭遇了雏鸡生病、产品滞销、资金困难等一系列难题。

“最多的时候,雏鸡死过3000多只,产品滞销变质,6000多斤鸡蛋只能白白扔掉,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真是应了那句话——养一只挣钱,养一万只赔钱。”孙二东说,当时正是养殖业的“冬天”,面对困难,他并没有放弃。

“后来,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聘请了专业的养殖员,质检员,推销员。更为重要的是,我注册了‘桃木疙瘩’这个商标,后来还把公司更名为‘河北桃木疙瘩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孙二东说,桃木疙瘩村是希望工程的发源地,他希望,“桃木疙瘩”能带他和革命老区的乡亲们一起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特色产业 成就老区腾飞梦想

如今,孙二东的期望正在变为现实。

在当地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桃木疙瘩”与河北农业大学共同成立了“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 在专家的帮助下,通过提升科学化和专业化养殖水平,不断扩大养殖规模。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桃木疙瘩”已发展成为以柴鸡蛋为主导产品,涵盖柴鸡、咸鸡蛋、熏鸡等产品的综合性生产销售企业,已经形成了公司+品牌+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养殖基地的养殖新格局,柴鸡养殖规模达到了20多万只,日产柴鸡蛋70000多枚,产品销售网络覆盖京津冀等重点城市。

2018年,在长沙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当时的涞源县委书记通过央视演播间现场向全国人民推介“桃木疙瘩”柴鸡蛋。

凭借全方位的品牌提升,“桃木疙瘩”已经发展成为了拥有省级著名商标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目前,“桃木疙瘩”已辐射了涞源县4个乡14个村1477户农户,让当地3600多人增收,成为革命老区产业脱贫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

“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涞源摆脱贫困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涞源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梁永强介绍说,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涞源县还引进河北玖兴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公司+基地+合作社+村两委+贫困户的“五联合”扶贫模式。

“五联合”扶贫模式共覆盖262个村21257户47812名人口,年出栏商品肉鸡8100万只,实现收入1.62亿元,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当地人士说,养鸡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也为革命老区的振兴提供了动力,播种了希望!

(责编:张晓博、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