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洪強委員:吸引社會投入 修復礦山生態

2020年01月07日08:56  來源:河北新聞網
 
原標題:建言背后︱郜洪強委員:吸引社會投入 修復礦山生態

  郜洪強委員就加快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環境治理提出建議——

  吸引社會投入 修復礦山生態

  2682處歷史遺留礦山,待治理面積20.59萬畝!怎樣讓這些燕趙大地上的“傷疤”盡快修復?省政協委員、省地礦局地質勘查技術中心主任郜洪強建議,礦山生態修復要走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之路,實現有投入有產出,形成產業化。

  作為省地礦局礦山地質環境修復專家團隊的首席專家,郜洪強委員與省地礦局礦山環境修復團隊在多地嘗試了多種礦山修復模式,有的成功了,有的因為種種原因擱置了。“資金缺口大、治理難度高是兩個主要原因。”郜洪強委員說。

  2019年12月自然資源部印發的《關於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提出,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激勵、吸引社會投入,推行市場化運作、科學化治理的模式,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該意見為我省加快礦山環境治理提供了政策支持。”郜洪強委員表示。

  郜洪強委員建議,由省自然資源廳牽頭,制定操作性強的遺留礦山環境治理具體實施辦法,將礦山復墾出的耕地、建設用地以及治理過程中產生的土石料等方面收益全部用於礦山環境治理。同時,制定相關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多渠道彌補財政資金不足。

  為保証礦山環境治理效果,郜洪強委員和團隊已經歸納出礦山復綠模式、農業用地模式、休閑公園模式、文化造景模式等八種礦山治理技術模式。“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管理模式基本形成。省地礦局倡導的集礦山環境勘查、設計、施工於一體的EPC總承包治理的運作模式也正在推廣。(記者宋平)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