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滦平:从穷山沟到最美的乡村

2021年05月19日09:39  来源:河北日报
 
原标题:从穷山沟到最美的乡村

滦平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从穷山沟到最美的乡村

滦平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贫困村“挪穷窝、拔穷根”的根本之策。这是滦平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纯沟门安置区。(河北日报资料片) 滦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滦平县重点推动中药材、设施菜、特色林果等扶贫产业发展,完善扶贫带贫利益联结机制,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效。这是承德久财农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在采药材。(河北日报资料片)滦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2020年,全县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824元,较2015年增长249%;已建成“一城两带”1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并配套产业园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滦平县被认定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该县也是我省唯一一个受通报表彰的县(市、区),将获得中央危房改造奖励补助资金500万元。

近年来,滦平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出了一条具有滦平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县17551户、54408名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2019年5月高标准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2020年,滦平县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824元,较2015年增长249%,老百姓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拔穷根”

4代人7口之家挤在3间石头房子里,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这是安纯沟门乡李栅子村村民王丽春原来的家,危房一住30年。近日,在安纯沟门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笔者见到王丽春时,她正在收拾新居。新居有两套房,一套100平方米,一套75平方米,地板光洁、墙壁雪白、窗明几净——这是她梦寐以求的家。

“一川多沟的安纯沟门乡共90个自然村,有近40个在偏远山沟里。”安纯沟门乡党委书记刘国金说,沙包地、靠天收,百姓只能靠种植传统农作物谋生,收入不稳定,就业机会更少。

易地扶贫搬迁是贫困村“挪穷窝、拔穷根”的根本之策。

2016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后,王丽春家只用了2.1万元自筹款,便搬进了安置楼房。

“卫生院、幼儿园和学校就在小区附近,困扰村民的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问题迎刃而解。”安置区主任张庆福说,安置区搬迁户713户2474人,涉及全乡11个行政村中的10个。

“十三五”期间,滦平县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人口4402户、15077人,其中像王丽春家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有1966户、6946人。

搬出来不容易,接下来怎么生活?县里早有打算: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有机结合,同步推进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

入股食用菌扶贫车间分红,爱人在县城砖厂打工……去年,王丽春家的收入达到了10来万元,这可是原来收入的三四倍呢!

“搬迁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县长于山说,滦平已建成“一城两带”1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并配套产业园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滦平县还积极推进劳务输出、自主创业,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推介就业岗位,设立扶贫公益岗等,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的目标。

中药花海小镇“一地生四金”

5月的热河中药花海小镇,鲜花盛开,一派生机勃勃。

山脚下的工地上,则是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这是集住宿、游乐于一体的综合体。”承德久财农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士河指着已初具雏形的建筑说。

孙士河是金沟屯镇下营子村人。2014年,在外打拼的他回乡注册成立了公司。恰逢滦平县启动了燕山中药材经济核心示范区建设,县相关部门考察之后,决定采取“政企合作”模式与之“联姻”,政府在下营子村建设美丽乡村,久财农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合力建设集中药材种植、研发交流、养老养生、旅游科普于一体的热河中药花海小镇。

“岁数大了,外出打工,企业都不愿意用,在这里,一天能挣150元钱”。和泥、砌砖,65岁的权少维干得格外卖力,他是久财农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老员工,已在这里工作了7年。花海小镇启动时,他家还是下营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生病,孩子读研,生活压力不小。“6亩多地流转给企业,在家门口干活挣钱,回家能吃上媳妇做的饭,比在外面打工落的钱还多呢。”权少维笑着说,看着漫山遍野的鲜花,心情都跟着“美丽”起来,生活越来越舒心。

“除了务工挣薪金外,老百姓还能流转土地收租金、参股合作分股金、乡村旅游赚现金。”孙士河说,“一地生四金”的模式已辐射带动周边3个乡镇、22个行政村、7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抓产业促增收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只有通过做大做强做优扶贫产业,才能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才能带动贫困群众劳动致富。”县扶贫办主任刘玉江说,滦平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上下功夫,努力提高产业扶贫的精准度和可持续性。

着眼精准扶贫、精准带贫、精准脱贫,滦平县重点推动中药材、设施菜、特色林果、清洁畜牧、光伏、休闲旅游6个覆盖范围广、带动能力强、从业要求低、带贫增收稳的扶贫产业发展。完善扶贫带贫利益联结机制,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效,力争在每个贫困村至少培植发展1种特色产业,具备条件的贫困户至少发展1种脱贫产业,确保贫困户长期稳定收益,实现贫困人口依托产业持续实现增收。

另外,他们还特别注重建立产业与贫困群众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打通自主发展产业、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就业、资产收益5条实现途径,走好产业扶贫全覆盖“最后一公里”。

在滦平,像下营子村这样的昔日荒凉“韭菜沟”,正越来越多地变成百花争艳的“发财沟”。

贫困村建起旅游民宿

小鸡炖蘑菇、羊肉丸子汤……“五一”假期,不到两个小时,苏纪苹便为北京客人准备了一桌浓郁的地方特色农家饭。客人吃得高兴,苏纪苹笑得开心:“房间预订不断,今年肯定闲不着。”

苏纪苹所在的巴克什营镇古城川村,昔日老百姓生活不富裕。村党委书记苏继文说,古城川村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达30%。

彼时,尽管苏纪苹烧得一手好菜,却无用武之地。

时间来到了2018年。古城川村按照“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彩”的标准,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目标,实施了“12+1”专项行动,让旧貌换了新颜。村里成立了旅游经济合作社,前期集中打造“长城人家”主题民宿5处。

随着《最美的乡村》在央视热播,取景地之一的古城川村成了新晋的网红打卡地。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游客能自己做饭,还可以点餐。这让苏纪苹的好手艺终于派上了用场。“去年受疫情影响,客人不多,那我还赚了5000多元钱呢。”苏纪苹高兴地说,村里已有20多位姐妹参与到了民宿产业中。

“村里还要再打造22户民宿,现在正请专业团队准备装修。”苏继文的话,让苏纪苹提高了声调:“那以后咱可就端上了金饭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滦平深知这一发展的硬道理。

地处京承走廊之间,素有“首都北大门”之称的滦平县,县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滦平县把发展旅游产业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使旅游工作和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坚持国家级度假区、国家5A景区和国家文化公园“三位一体”共建,促进全域旅游、全要素旅游、全产业链旅游高品质发展。

为此,该县编制了《滦平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确定了“一轴两核,四区五带”总体布局,着力打造乡村绿色采摘游、乡村民俗文化游、普通话体验游等5条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做好“旅游+体育产业”“旅游+康养产业”“旅游+文化产业”“旅游+农业产业”“旅游+乡村振兴”文章。

“做好‘借京强县’文章,滦平将构建‘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加快推进旅游高质量发展。”承德市政协副主席、滦平县委书记赵振清说,“生态强县、美丽滦平”,未来可期!(河北日报记者尉迟国利 通讯员李慧冉)

(责编:张晓博、祝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