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出台实施方案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2021年05月19日09:27  来源:河北日报
 
原标题: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结亲戚”

沧州出台实施方案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结亲戚”

到今年底,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结亲戚”全覆盖,全部签订合作协议。各县(市、区)每年至少组织1次产学研用对接活动,推动工业企业积极对接各类科研机构。打造一批高技术企业,全市每年新增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日前,《沧州市推动工业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结亲戚”实施方案》出台。该市提出,全面强力推动工业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结亲戚”,到今年底,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结亲戚”全覆盖,全部签订合作协议,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创新成果,促进沧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活动为载体引进来。积极对接河北省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力争举办河北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各县(市、区)每年至少组织1次产学研用对接活动,推动工业企业积极对接各类科研机构,并实现“结亲戚”,在全市营造产学研用合作浓厚氛围,激励工业企业主动参与。

以需求为牵引走出去。以满足企业现实需求、承接科研机构成果转化需求为导向,以促进深化企业与科研机构产学研用合作为目标,定期征集企业和科研机构需求信息,进行推广发布,畅通企业和科研机构信息共享渠道。各县(市、区)每年至少4次组织企业到科研机构对接交流,到产学研用合作示范城市学习先进经验。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推广,实现“走出去,带回来”。

以网络平台为媒介助对接。借助沧州市工业大数据共享交互中心这一平台建设,增设专用模块,发布企业与科研机构技术攻坚、成果转化和对接合作等需求信息;统计跟踪“结亲戚”协议进展,建立成果转化数据库,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收集汇总现有产学研用合作相关信息,积极整合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技术需求及科研成果,对接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线上对接。

扩大“结亲戚”的广度与深度。目前尚未与科研机构合作的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对接交流,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已实现合作的企业,持续拓宽深化,鼓励一家企业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利用各科研机构优势力量,多角度提升自身科技水平;鼓励企业扩展合作内容,在人才、项目、技术、管理、研发、设计等方面全方位深化合作。追踪跟进协议签订后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力促协议落地,取得实际成果。

提升“结亲戚”的维度与高度。鼓励支持企业特别是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与国家领军、国际领先科研机构“结亲戚”,掌握前沿核心技术。紧跟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加强与京津重点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用合作,打造京津科技成果转化集散地。充分利用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推动企业与国际科研机构接轨。

建设和优化一批平台。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创建一批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国际合作基地等创新平台。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落户沧州,鼓励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带成果、带技术创新创业,为沧州注入更多的创新源泉。

引进和培育一批人才。通过“海归博士沧州创新创业行”等活动,邀请院士、长江学者等行业顶尖专家分享前沿理论并提供技术指导。通过专家挂职、柔性引进、定期指导等模式,推动科研机构专家与企业开展更灵活多样的合作。加强校企合作,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及龙头企业建设实训基地,以工学结合模式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聘请相关专家,对企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再培训,提升企业技术、管理等人员专业能力水平,弘扬工匠精神。落实“智汇沧州”人才立市十条措施,引进一批人才。

打造一批高技术企业。引导企业建立和升级研发机构,力争每年新增100个,省市两级企业研发机构占比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半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0.5%以上。积极推动企业提档升级,加快研发体系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年均增长10%。全市每年新增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导企业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知识产权培训,鼓励支持企业申请发明专利,力争每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5%。

助力一批企业技术升级。依托“结亲戚”解决企业现实问题,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增加技改投资,助力“有中生新提存量攻坚活动”任务目标完成。完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加强激励引导,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沧州产业结构。采用“揭榜挂帅”等形式进行关键重点技术联合攻关,着力突破一批“杀手锏”“卡脖子”技术。

推动一批企业数字化改造。发挥沧州工业互联网发展联盟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技术能力和优势,加强与信息化领域内知名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汇众智、聚合力,完善沧州市工业互联网体系。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进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记者王雅楠)

(责编:张晓博、祝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