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火者 开拓者 献身者——写在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94周年纪念日

2021年04月28日08:56  来源:河北日报
 
原标题:播火者 开拓者 献身者

播火者 开拓者 献身者

——写在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94周年纪念日

连日来,广大中小学生来到李大钊纪念馆聆听先烈革命事迹。河北日报通讯员 刘江涛摄

图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大钊纪念馆全景。河北日报通讯员 刘江涛摄

时空,穿越到94年前。

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从容走上绞刑架,英勇就义。

38岁,生命定格而精神长青。22年后,“青春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宛如青春之火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高高飘扬。

李大钊,从河北大地走出来的革命先驱,为“索我理想之中华”而矢志不移地奋斗,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而英勇无畏地献身,唤起了民族的觉醒,播撒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

英雄不朽,精神永存。在李大钊的故乡乐亭,在他奋斗过的地方,人们用特殊的方式,传播他的英雄故事,赓续他的高尚精神。

“断头流血以从之”

4月22日上午,雨后的首都春意盎然。记者绕过天安门广场,走进一条略显僻静的小巷。高大的槐树绿荫如盖,街道两侧不少异国样式的老建筑。这里就是北京东交民巷,当年李大钊被捕的地方。

行至巷子中央,一块指示牌上写着“李大钊被捕地遗址”。环顾四周,历史的痕迹依稀可辨,让人瞬间回到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

1927年4月6日,军警、便衣侦探突然闯入东交民巷,逮捕了李大钊等人。李大钊的妻子和两个女儿也同时被捕。

彼时的北京,白色恐怖、血雨腥风。很多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不肯。据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父亲曾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是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在狱中的22天,李大钊经受多次秘密审讯。不论敌人如何威逼利诱,他都严守党的秘密,有策略地进行斗争,竭力保护同时被捕的同志和进步青年。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大厅里,摆放着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编号为0001号,它就是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

站在锈迹斑斑的绞刑架前,慷慨赴死的决绝久久震撼心灵,记者仿佛看到1927年4月28日的场景:

当日下午2时许,李大钊等20人被押往刑场执行死刑。走向绞刑架前,他慷慨陈词:“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

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刑架。他身着灰布棉袍,浓黑的双眉下目光淡定,脸上泰然自若,宛如平日。临刑前,他一一扫过19位即将遇难的同志,然后将头伸进了绞环……

时间流逝,这位坚定的革命者却从未远去。

在距离北京200多公里的滨海小城乐亭,唐山市非遗传承人、乐亭大鼓艺人赵蕊带着徒弟们,正在紧张地排练新剧目《铁肩英魂》。

“神州茫茫夜未央,北大红楼透烛光。英烈铁肩担道义,先驱妙手著文章……”赵蕊的唱腔高亢激昂,伴着悠扬三弦和阵阵大鼓声,李大钊英勇就义的故事再一次被唱诵。

“每唱到李大钊登上绞刑架、从容赴死这段,很为这位家乡人自豪,也为他的牺牲感到心痛。”赵蕊说,从艺40余年,唱过十多部关于李大钊的剧目,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能创排一部专门表现李大钊英勇就义的剧目。

去年春天,赵蕊和丈夫、女儿开始了创作。历时一年,前后修改8稿,赵蕊和她的剧团把这部剧搬上舞台。

“不同于传统乐亭大鼓的‘一人一鼓一弦’,这部剧加入了舞蹈、伴唱、乐队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赵蕊说,正是因为有先辈的奋斗和牺牲,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她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了解李大钊的故事,把李大钊精神传承下去。

“勇往奋进以赴之”

4月21日一大早,沿着大钊路向南,来到青春广场。广场上都是晨练的居民,洋溢着活力,荡漾着幸福。

正对着的就是李大钊纪念馆,白墙青瓦,格外庄严肃穆。这里是红色纪念地,每天都会迎来3000多名参观者。

沿着38级台阶拾级而上,展厅里的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引领着人们追随着李大钊的脚步,了解、探寻他的精神世界。

“青年时代,李大钊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李大钊纪念馆副馆长于海英介绍,“李大钊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因信仰而坚定不移,因信仰而勇往直前。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表明心志,“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

“李大钊是乐亭的红色名片。”于海英说,李大钊把救国救民这一理想信念,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始终挺起精神脊梁。这份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已成为感召激励故乡人前进的不竭动力。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一组锻铜雕像,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一着长衫一穿西装,坚定的目光凝望着同一个远方。

“人生的最高理想,在求达于真理。”为了这句话,李大钊率先在中国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

……

在乐亭,随处可见浓浓的“大钊情结”:机关、学校、企业、农村阅览室,甚至居民家中的书架上,都能看到介绍李大钊生平事迹的书籍;乐亭大鼓、乐亭皮影的曲目中,有不少根据李大钊的故事改编的剧目。

在乐亭县各中小学校,还有一支支“红领巾”志愿讲解员队伍,仅在册小讲解员保持在150名左右,共参与纪念馆讲解1万余场次,服务参观者30万人次以上。

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通过选拔、培养小讲解员,开展诵读李大钊诗文、讲李大钊的故事等活动,在全校师生中传播大钊事迹,弘扬先烈精神。

四年级学生李若鸣将“古槐树下的印迹”“放鸟劝学”等故事记在心中,立志像李大钊一样,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学习。三年级学生王一典制作了微视频《风雨时代“撞钟人”》,声情并茂讲述李大钊的故事。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教育最重要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校长赵丽侠说,“我们通过系列宣讲活动,让他们讲好‘童年的故事’,让红色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扎根,激励他们坚定理想、勇往直前。”

李大钊呼吁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在他的教育影响下,一批批进步青年开始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如今,在大钊故里,也有一批年轻人成了建设家乡、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

35岁的任晓寅,曾在基层锻炼9年,去年12月调任乐亭县胡家坨镇镇长。“李大钊的故乡大黑坨村就在胡家坨镇,李大钊是我们的‘金字招牌’,更是咱党员干部的典范。”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在笔记本的第一页,他摘抄了李大钊的这段话。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青春正当时。

上任后,任晓寅大胆创新,盘活现有资源,大力招商引资,筹建建筑支护企业,在大黑坨村东建设果汁生产企业,重启李大钊故居生态园建设……

让优秀青年脱颖而出,乐亭县多途径选拔、培养、任用年轻干部,依托李大钊纪念馆、李大钊故居等进行政治理论培训,选派200余名年轻干部到一线岗位服务群众、锻炼实践。

“瘅精瘁力以成之”

李大钊故居坐落在大黑坨村中央偏东部,门前的古井完好如初,甘甜的井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大黑坨人。

故居西侧有一座长廊,名为“惟知跃进”,记录着大黑坨传承李大钊精神、不断进取的发展历程。

李大钊故居管理处副主任赵书明,是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弟弟的孙子。“我的爷爷赵晓峰就是在李大钊的感召下走上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生长在大黑坨,工作在大黑坨,在他看来,“惟知跃进,惟知雄飞”在这里得到充分地体现,大黑坨村是出了名的敢为人先。

作为乐亭现代设施农业的发祥地,大黑坨发展设施果菜已有近30年历史,如今已是冀东地区重要的错季精品果菜生产基地。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大黑坨发展红色旅游经济,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从2008年就担任支委的范红立,在村两委换届中,刚刚当选村委会主任。

说起卸任的老书记杨晓波,范红立眼圈红了。“2018年上任第二个月就查出身患肝癌,他收起诊断书,没事人一样为村里修路、引水、扩电、防疫,日夜奔忙。”

范红立知道他的病情,也了解他经受的苦痛,“为老百姓干点儿实事,是杨书记最大的精神支柱。”

因身体和年龄原因,杨晓波提出不再担任支部书记,并推荐范红立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我们村是李大钊的家乡,要努力走在前,当了村干部就得干好!”

范红立一上任,就开始琢磨,全村600个暖棚咋提升?联村供水咋进村?村东的路啥时候修……

“杨书记把全村总长3万米的地下节能灌溉项目建好了,实现了村内全覆盖。”范红立拿起接力棒,“水好了,用电问题又不配套了。当务之急是改造农田低压线路。我正在找县农业农村局,解决安全隐患。”

前不久,“大黑坨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项目”启动。这对村里来说是个好消息,“项目启动后,我们要用好中央的资金,建村史馆,开展红色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还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瘅精瘁力以成之”,在大钊故里,更多的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李大钊精神。

胡家坨镇25个村平稳顺利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工作。任晓寅介绍,“12个村选出了新书记,都是踏实肯干、群众认可的干部。”

离开大黑坨前,记者再次来到李大钊故居,前院一棵百年的丁香花开正盛,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李大钊最喜丁香花,如今丁香花已成为乐亭县花,每年四、五月,丁香绽放,花香满城。

李大钊的精神,就如这丁香花,年年飘香,岁岁悠长。(河北日报记者薛惠娟、卢旭东、汤润清)

(责编:何雪薇、祝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