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完善设施发展产业 河北1073个“空心村”完成整治

2021年04月24日09:39  来源:河北日报
 
原标题:顶层设计 完善设施 发展产业

顶层设计 完善设施 发展产业

——河北1073个“空心村”完成整治的调查

图为沽源县黄盖淖镇集中安置区整齐的房屋和街道。沽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发展,不少村庄出现“空心化”现象。乡村少了人气,闲置了不少资源,既不利于农村长远发展,也与乡村振兴目标相悖。

为精准解决“空心村”问题,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河北省把“空心村”治理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统筹编制规划,健全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不仅让乡村美起来,还让乡亲们富起来。截至2020年底,全省1073个农宅空置率50%以上的“空心村”全部完成治理。

昔日“空心村”,旧貌换新颜。日前,记者走进张家口、保定、邯郸等地,实地探访“空心村”治理背后的故事。

加强顶层设计,分类施策治理“空心村”

仲春时节,晴空万里。驱车行驶在沽源县,蓝天白云下,一条条平坦道路通向四方,一幢幢崭新楼房错落有致。

在沽源县九连城镇半拉山安置区,向阳村村民李继勇一家告别低矮老旧的平房,喜迁新居。走进李继勇新家,新窗帘、新沙发、新茶几,新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

“坐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常常觉得是在做梦。”李继勇告诉记者,虽说故土难离,可又不得不离开住了大半辈子的向阳村。地广人稀的向阳村,水缺地贫,靠天吃饭,交通不便,这些年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村庄“空心化”严重——“说村不是村,有院没有人。说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

和向阳村一样,沽源县农宅空置率50%以上的“空心村”涉及46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

如何破解村庄“空心化”难题?

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沽源县通过实施“空心村”治理工程,按照“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采取易地新建、联村并建模式,对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生态脆弱、“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村庄进行综合治理,谋划确定易地新建和联村并建安置区。

从2019年开始,在涉及的46个行政村中,有18个行政村的村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方式进行集中安置,28个行政村的村民通过易地新建和联村并建方式得到妥善安置,先后有7600余户近18000人搬迁至集中安置区。

沽源县整治“空心村”的探索,是河北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进行“空心村”综合治理,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一个缩影。

顶层设计引方向,基层实践结硕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空心村”治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度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流出严重地区为重点,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建设,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动全省1073个农宅空置率50%以上的“空心村”全部完成整治。

牢牢把握“空心村”治理总体目标,河北省先后出台了《河北省“空心村”治理工作总体方案》《关于切实加强“空心村”治理的实施意见》,破解制约因素,加强政策保障,为“空心村”治理提供政策遵循。

按照村庄区位条件和空置程度,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河北省确定了易地新建、联村并建和整治提升“空心村”治理三种方式。把安置项目建设作为搬迁安置的先行条件,坚持项目引领,对实施易地新建、联村并建和通过原址重新规划建设进行整治提升的“空心村”,引导搬迁群众在县城、中心镇和农村新社区进行集中安置。努力克服疫情和坝上地区施工期短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细化优化施工方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保障工程进度。截至目前,全省174个农宅空置率50%以上“空心村”集中安置项目已基本完成。

家门口创业就业,“空心村”变身产业村

4月6日,记者来到涞水县九龙镇南湖村。山里是一番鲜嫩的春意,青黛的底色衬着漫山粉白的杏花,宛如画中景。远、静、美,是这个山村给人的第一印象。

多年前,处于大山旮旯里的南湖村,除了山,还是山。随着年轻人进城务工,全村农宅空置率近70%,成了典型的“空心村”。

龙熙涞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生刚是南湖村人,早些年在外打拼虽然赚了一些钱,但每次回家时看到空落落的村庄,心里都不是滋味。2018年,他决定回乡创业。

“南湖村有独特的自然资源,非常适合旅游项目开发,我想改变南湖村落后的面貌,把村庄打造成一个‘世外桃源’。”张生刚说,南湖村地处野三坡龙门天关旅游风景区腹地,四面环山、山势陡峭,形成了错落有致、相对私密的沟谷环境,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缺少开发,乡村逐渐衰萎,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儿童在家留守。

在“空心村”治理中,涞水县以“导入产业、治理环境、完善设施、培树新风”为路径,采取“县乡村捆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办法,着力将农村“山水林田房”等“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将“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推动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南湖村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治理模式,流转民宅、土地等闲置资源,打造租金、佣金、股金收益途径,对破败的民居群进行改造,建设品牌民宿区,发展民宿旅游产业。

张生刚介绍,乡村民宿不仅潜藏着村民增收的商机,也成为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重要渠道。公司为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提供管家、保安、保洁、园丁种植和养殖等工作岗位,这些村民日常挣佣金,年底分股金。对低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村民,以入股合作、参与分红方式,有了稳定收入,实现了老有所养。

目前,南湖村已有8套民宿投入运营。昔日凋敝的“空心村”,变身生机勃勃的“民宿村”。一到节假日,南湖村民宿就热闹起来,游客在村子里感受着静逸舒适的田园生活。

治理“空心村”,发展产业是根本。河北省把产业就业帮扶作为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步规划推进配套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打造出一批搬迁群众参与度高、带动效果好的产业园区。全省共规划建设配套的农宅空置率50%以上“空心村”治理产业园区142个,其中专门配建57个、依托扶贫园区60个、依托经济开发区等现有园区25个。目前已建成产业园区127个,占比近90%,带动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人数达1.1万人。

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群众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依法自愿流转承包地、林地等经营权,积极探索推广“‘空心村’治理+土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发展”等运作模式,引导产业发展。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鼓励和支持各类人员返乡创业,促进就近就地就业。

公共保障有力度,共享幸福新生活

张家楼村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东南方向,分为东片老村和西片新村两部分。这里盛产优质瓷土,当地百姓凿井挖土,源源不断供应着磁州窑炉火千年不熄。

挖瓷土、烧硫磺,曾经是张家楼一带村民致富的产业,也带动了挖煤经济。为保护生态环境,小煤窑逐渐被关停,传统的陶瓷烧制工艺被淘汰,张家楼村村民的经济收入随之下降,许多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

而现在,随着张家楼新村的建设,村民陆续从老村迁出。

今年72岁的刘庆书老人一家很早就迁入新村。4月8日,记者走进刘庆书家,只见窗明几净,房屋宽敞亮堂。在厨房外边一角,刘庆书指着一个方形木制盖子对记者说:“猜猜这下面是什么?”

原来,这是一个蓄水池。以前张家楼村吃水困难,每个月才能供上一次水。于是村民们就将水储存在自家的蓄水池里,供日常做饭、洗衣服使用。

“现在可不一样啦,24小时都有水,吃水那叫一个方便!”说着,刘庆书领着记者走进他家厨房,拧开水龙头,洁净的自来水哗哗流出。

吃水容易了,看病也比以前方便多了。

刘庆书患有高血压,经常吃药,平时有个头疼脑热,步行七八分钟就能到村卫生室看病就医。“医生还经常上门帮我量血压,现在是样样方便,我在这里住得幸福着哩。”刘庆书说。

峰峰矿区把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引入市场主体,疏浚河道,种植花草树木,对张家楼村的路、水、电、气、绿、房等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的提升改造,建设自来水网、电网和污水管网。还依托张家楼村的古民居,修旧如旧,吸纳美术、音乐创作等艺术工作室入驻,对老村进行保护性开发。

配套完备的基础设施,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强有力的公共服务保障,加上原本深厚的文化底蕴,昔日“空心化”严重的张家楼村迎来新生,留住了乡亲、乡情和乡愁。

自2020年起,河北省连续两年将“空心村”治理纳入全省民生工程,充分调动社会要素资源,加强水电气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目前,全省与空置率50%以上“空心村”治理相配套的331个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已全部建成,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养老服务不断完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在统筹做好农宅空置率50%以上“空心村”治理后续工作的基础上,河北省着力推进农宅空置率30%-50%“空心村”治理,进一步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水平,为从根本上消除村庄“视觉贫困”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规划,到2021年11月底前,全省将完成631个农宅空置率30%-50%的“空心村”治理任务,实现村庄布局、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就业、公共服务、权益保障和组织管理水平改善提升,一幅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燕赵大地徐徐展开。(河北日报记者郝东伟)

(责编:张晓博、祝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