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阜平:“老鄉菇”何以掌握定價權

2020年06月13日09:21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老鄉菇”何以掌握定價權

“老鄉菇”何以掌握定價權

——看河北阜平香菇產業如何跳出“谷賤傷農”怪圈

“一級8元,二級7元,三級6元,全縣統一的價格標准。”5月12日,在河北阜平縣色嶺口香菇產業園,福建寧德老客戶周常進雖然一次收購了15噸優質香菇,但在價格上卻一分錢的優惠都沒討到。

嘉鑫種植有限公司經理齊建利說,“作為全縣最大香菇種植龍頭企業,公司日產菇100多噸,全部銷往南方市場。僅廣州、深圳每天就發貨40多噸,佔兩地市場80%份額。‘老鄉菇’一直供不應求,客戶大都是上門採購,幾年來基本都是這個價。”

香菇在河北北部、山東、河南以及東北、南方地區都有一定種植規模。阜平的香菇種植從2015年才開始,5年時間迅速覆蓋11個鄉鎮,成為帶動全縣群眾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

過去,一些農業產業沒有科技支撐和特色,受市場波動影響,很容易導致“豐產不豐收”。那麼,阜平“老鄉菇”牌香菇何以多年保持高價位、掌握市場定價權,跳出“谷賤傷農”怪圈的呢?

“規模+特色”,下好市場先手棋

色嶺口產業園、顧家台產業園……在阜平382省道沿線,一個個現代化香菇產業園像珍珠一樣分布在公路兩側……該縣食用菌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韓亞輝自豪地說,“全縣已建成98個園區、4610棟大棚,年產香菇5.5萬噸,直接帶動群眾1.5萬戶,戶均年增收1.7萬元。”

“種香菇這條路算是選對了。”脫貧攻堅戰打響后,阜平縣確立了“兩種兩養(種大棗、種核桃,養牛、養羊)”的發展思路。由於這種傳統產業遍地開花,當地又沒有任何優勢,沒兩年便不了了之。

經歷這次失敗,對於扶貧產業的選擇,阜平縣更加冷靜了。2015年,該縣專門從外地請來農業專家“把脈”。專家們經過科學考察后認為,這裡地處太行山深山區,土壤耕作層淺,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最適合種香菇。

發展香菇產業能行嗎?縣裡拋出這一議題后,許多干部群眾提出質疑:全國已有那麼多產區,種植香菇還能打開市場、賣上好價錢嗎?

對此,縣裡也非常慎重。深入全國主要香菇產區和市場進行調研后,他們發現南方和北方的香菇生產時間正好錯開,並且優質菇十分緊俏。經過充分論証,該縣確立了規模化發展、打特色牌的發展思路,並進行了“一核、四帶、百園覆蓋”的產業布局。

在天生橋鎮南栗園鋪村北,佔地700畝的阜平縣現代食用菌產業核心園區,一座座現代化大棚鱗次櫛比。園區入口處,“老鄉菇”品牌標識非常醒目。

大棚裡,建檔立卡貧困戶劉美霞一邊採菇一邊說,“大棚由縣裡統一建,一年租金7000元﹔香菇採摘后,園區直接收購,非常省心。一個棚現在一年純收入六七萬元沒問題。”

“從零起步,一家一戶分散種植,不但難以快速形成規模,也缺乏市場競爭力。”阜平縣通過頂層設計,制定了“六統一分”發展模式,由國有企業阜裕公司統一建棚,全縣統一注冊“老鄉菇”商標,6家龍頭企業負責經營,統一品種、制袋、技術、銷售,農民分戶栽培管理。

“十幾斤九級菇也抵不上一斤一級菇的價錢。”劉美霞說,全縣根據市場需求,制定了統一的香菇分級標准,根據大小、包度和干濕把香菇分成九個等級,分級收購,分級銷售,同質同價,鼓勵農民種優質菇。

剛開始,劉美霞心裡隻想著多出菇。她家的菇雖然產量高,但總是因為等級低而賣不上好價錢。年底一算賬,辛苦一年一個棚才賺一萬多元。而相鄰的一些菇農,一個棚起碼要比她家多賺兩三萬元。這下,劉美霞終於明白“多出優質菇更劃算”。據介紹,目前園區生產的香菇優質率達70%。

園區冷庫前,幾輛大型冷鏈物流車正在裝車。福建客商鄧金峰說,“雖然價錢有點高,但不用一家一戶收購,要什麼品級有什麼品級,我們那裡都認‘老鄉菇’。”據介紹,目前,阜平的優質香菇已熱銷廣東、福建等十幾個省份,採購商大都常駐阜平,香菇採下來打冷后便裝車發往各地。“老鄉菇”的市場話語權越來越大。

“科技+人才”,打造競爭優勢

走進阜平縣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實驗室,隻見科研人員正在觀察試管裡的母種生長情況,旁邊的培育室裡正培育著2萬個菌種。院長侯桂森說:“目前,我們正在‘嘉鑫6號’的基礎上培育更優品種。”

“嘉鑫6號”是阜平當地培育並全面推廣的新品種。然而,該縣香菇品種最初全是從河北其他地方和山東、河南等地引進。這些品種對當地環境的適應性差別很大,管理要點、出菇時間和產量各不相同,技術人員一時間也不知所措。許多大棚第一次出菇量很少,甚至絕產。一些農民一下子泄了氣,紛紛要求退出。

“必須要研發適合當地環境的菌種。”頂著巨大壓力,侯桂森帶領十多名科研人員,每天扎在實驗室和培育室裡。經過近一年的不懈努力,終於研發出“嘉鑫6號”。幾年的推廣實踐証明,該品種不但出菇量大,優質率也高。

為實現食用菌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阜平縣由財政出資組建了專家團隊和技術團隊,先后與中國農科院、河北農大、吉林農大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從產業規劃、園區建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同時搭建研發平台,成立院士(食用菌)工作站、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等機構,打造新技術引進、新產品研發應用平台,為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務。

“很多地方都是農戶自己買菌種、做菌棒,我們則推廣百級淨化接種室,接種成品率從90%提升到99%﹔很多地方仍沿用戳袋地栽技術,我們則研發出立體單面定量出菇技術,大大提高了優質菇率……”談起科技的引領和貢獻,侯桂森如數家珍。

雙拱結構、激光水帶、降溫水帘……筆者發現,阜平的許多香菇大棚與眾不同。侯桂森詳細講解其獨到妙處:雙拱結構,夏天大幅減少日照,冬天充分利用日照﹔激光水帶能自動噴淋,降低棚表溫度﹔降溫水帘,通過抽風機帶走棚內熱空氣,輸入冷空氣。“這種大棚叫‘四季棚’,是我們自己發明的,也是我們取勝市場的關鍵技術之一。”侯桂森說。

阜平剛開始建大棚時,什麼棚型都有,保溫效果各不相同,生產效益差別很大,產業發展急需一種適宜統一推廣的新棚型。在考察各地棚型時,侯桂森發現,南方和北方的香菇生產都隻有半年時間,並且三四月份是空檔期。於是,他決定研發一種四季都能生產的新棚型。

雙拱結構的試驗棚很快建起來,但夏季棚內熱空氣出不去,冬季無法充分利用日照增溫等各種問題隨之而來。開設放風天窗,增加內遮陽網……經過一年時間不斷改進,新型大棚終於達到了目標要求,並大范圍推廣。“利用四季棚可以分別打南方和北方的時間差進行生產,形成我們的獨特優勢。”侯桂森說。

在色嶺口產業園區建檔立卡貧困戶顧軍的大棚裡,筆者碰到了技術員劉強。作為縣裡專門聘請的技術人員,他負責著園區裡100多個大棚的技術指導,平均兩天就要每個大棚走一遍。顧軍說,“什麼時候通風,什麼時候澆水,我完全聽劉技術員的,自己隻管干就行了。”

為實現技術和農戶無縫對接,阜平縣通過“企業聘請、政府補貼”方式,請來170多名技術人員,天天走村進棚提供技術指導。一些種植能手也被培養成了准技術人員,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目前,該縣已形成“專家教授領、專業團隊教、技術能手幫”的食用菌人才培養機制,受訓群眾達2萬多人次,為產業高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產+二產+三產”,全產業鏈發展抗風險

裝袋、扎口、上架、滅菌……走進嘉鑫公司的菌棒車間,隻見員工正在有條不紊地生產。公司技術總監王子全說,他們的技術裝備國內領先,年菌棒生產能力達3000萬個,不但肩負著全縣每年1200萬個香菇菌棒供應任務,還外銷全國各地。

“上菌棒生產項目,也是被市場逼出來的。”阜平香菇產業剛起步時,菌棒全部外購,完全受制於人。為了能買到菌棒,王子全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有一次,被一家企業當面回絕后,他又托關系找上門去。再次被拒,他仍不放棄,又請政府部門幫助協調。最后,對方終於答應賣給他們一部分菌棒,可價格卻高出市場價30%多。王子全說:“現在自己能生產菌棒,不但保証了生產,還降低了種植成本。”

發展香菇產業,阜平縣雖然充滿信心,但始終沒有放鬆防范市場風險。在位於城南庄鎮石猴產業園區的香菇脆片廠,10台自動烘干機全部在運轉,工人們正忙著分揀、包裝香菇脆片。一位技術人員介紹,原料全是等級比較低的香菇,平均9公斤鮮菇出1公斤脆片,工廠日生產脆片2000多公斤。

“這就解決了低等級香菇銷售難題。”送走一位浙江採購商后,園區負責人劉光潔心情十分愉悅。今年3月初,受疫情影響,物流不暢,低等級香菇出現滯銷。石猴產業園區186個大棚,每天生產的低等級香菇達三四噸,大部分隻能堆在冷庫裡。20多天時間,10個冷庫堆滿了8個,劉光潔每天心急如焚。3月底,香菇脆片廠投產,他的心裡這才踏實下來。

“香菇脆片保存時間長,國內外市場需求都很大,市場平均價格是每公斤52元,好的時候能到60多元。”劉光潔介紹,他們的香菇脆片已打開浙江、福建等地市場,不但擴大了低等級香菇的銷路,也為香菇產業發展增加了一份保險。據其透露,在阜平鎮槐樹庄村,一個有20台自動烘干機的香菇脆片加工廠也正在加緊建設中。

不只是脆片加工,位於史家寨鄉柳峪村的佳瑞食品有限公司還開發出了香菇醬。“市場上一般是把香菇傘賣掉,用剩下的香菇根做香菇醬。我們則是用整個香菇做醬,口感和營養價值更佳,市場上非常受歡迎。”公司運營總監梁柱介紹,產品去年7月才上市,現已成功打入北京、石家庄等多個大城市,年加工鮮菇200噸,生產100萬瓶香菇醬。

“從品種研發到制棒,從香菇種植到產品深加工,從冷鮮收儲到冷鏈物流,阜平的香菇產業已形成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完整產業鏈條,市場抗風險能力更強了。”阜平縣委書記劉靖說。(記者林鳳斌 通訊員李秀芹)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