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行唐警方摧毀多條電信網絡詐騙黑灰產業鏈

2020年06月01日20:00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今年以來,河北行唐警方打擊電信詐騙違法犯罪捷報頻傳,共成功預警止付26人次、凍結嫌疑賬號29個﹔相繼搗毀3條電信網絡詐騙“黑灰產業鏈”,抓獲電信詐騙犯罪嫌疑人15名,共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120余萬元。

據悉,為應對電信詐騙新型犯罪快速上升趨勢,河北行唐警方創新思路舉措,依托合成作戰,合理調配警力資源,於今年3月份挂牌成立了集“宣傳防范、預警阻斷、分析研判、打擊治理”等職能為一體的“行唐縣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中心”(反電詐中心),針對性提升反電詐工作質量效率,力爭打造“行唐特色”反電詐作戰新模式。

行唐警方反電詐中心成立近兩個月來,已成功預警阻斷電信詐騙24人次,其中冒充公檢法辦案詐騙3起,醫保凍結類詐騙2起﹔共凍結個人銀行卡賬戶24個、對公銀行賬戶1個,凍結銀行賬戶資金共計15萬余元﹔凍結對公第三方賬戶4個,凍結三方賬戶資金7000余元。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持續多發高發,有人會問,騙子詐騙過程用的是實名制的電話卡和銀行卡,這些是怎麼來的?

“絕大多數的電信詐騙案件周邊,都存在一個黑灰色產業鏈”。行唐警方民警介紹說,隨意買賣手機卡、營業執照、對公帳戶、銀行卡為各種電信網絡犯罪提供便利,就是最常見、最典型的“黑灰產業”。

“亮劍2020”打擊整治行動中,行唐警方發揮職能和資源優勢,在做好偵查打擊、預警勸阻、宣傳防范的同時,按照“堵源斬首”工作思路,建立“涉案線索快速落查”機制,嚴厲打擊非法開販對公賬戶、銀行卡、手機卡電信詐騙幫凶犯罪,相繼搗毀3條電信網絡詐騙“黑灰產業鏈”,抓獲涉案人員14名,抓獲外省上網追逃電信詐騙逃犯1名,收到明顯工作成效。

“斬斷”一買賣對公賬戶 電詐黑灰產業鏈

今年4月份,行唐警方成功破獲鄭某(男,29歲,靈壽人)、盧某(男,27歲,行唐人)等人買賣國家公文証件案,“斬斷”一買賣對公賬戶電詐黑灰產業鏈。

根據市局下發核查線索,行唐警方迅速組建專班開展精准研判。民警發現犯罪嫌疑人盧某、劉某(男,29歲,靈壽人)等注冊有多家“空殼”公司,分別在銀行開立對公賬戶,涉嫌用於電信網絡犯罪。原來,鄭某以自己個體工商戶的對公賬戶需要倒資金,想要避稅為由,讓盧某幫忙辦理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和對公賬戶。盧某為賺得更多非法利潤,除自己辦理了多套外,還找到劉某夫婦一同辦理了多套營業執照和對公賬戶,並以每套1000元價格進行收購。后盧某將辦理和“購買”的証件及賬戶以每套賺取利潤差價后賣給了鄭某。在掌握相關情況后,行唐警方組織抓捕警力,及時收網。4月11日、13日、15日,犯罪嫌疑人盧某、劉某夫婦、鄭某等分別在行唐、靈壽和井陘礦區落網。目前,鄭某等4人被行唐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起底隱蔽鏈條:

開設賬戶:有人以中間人、或者“法人頭子”身份,召集社會閑散人員或以給錢讓他人幫忙的名義,注冊企業、開設企業對公賬戶。

轉手販賣:買家以每套幾百元至幾千元不等的價格收購包含工商營業執照在內的銀行對公賬戶,再以每套5000至6000元的價格,轉手賣給他人或直接銷往境外。

用來洗錢:據悉,這些對公賬戶實際成為了電信詐騙團伙,以及境外賭博團伙的洗錢賬戶,這些賬面流轉的資金實際上正是這些犯罪團伙的犯罪所得。

那麼,為什麼犯罪人員要販賣對公賬戶呢?在辦案過程中,如果嫌疑人使用的賬戶是個人賬戶的話,警方則可以直接實施凍結,時效非常快。而對公賬戶,銀行有規定,公安機關的查封、扣押、凍結必須要到櫃面辦理。辦案民警介紹,“這就增加了我們的工作難度,而讓嫌疑人能快速而容易地把錢轉走”。

“斬斷”一買賣銀行卡 電詐黑灰產業鏈

在積極偵辦案件的同時,行唐警方反電詐中心積極與中、農、工、建、交、郵、信等銀行建立線索通報、源頭管控等常態化治理機制,及時對違規開辦銀行賬戶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打擊懲戒。

今年4月份,行唐警方接到線索通報稱,某公司客戶楊某名下的銀行賬戶在2019年10月10日至12月19日存在異常交易。通過撥打銀行預留電話無人接聽,疑似為出租、出借、出售銀行卡。行唐警方立即組織警力進行分析研判,發現楊某涉嫌幫助網絡信息犯罪。后民警在控制楊某的同時,一路順藤摸瓜,於4月17日在石家庄市長安區將楊某的“上家”左某(女,38歲,石家庄市人)抓獲。目前,行唐警方依法對楊某和左某分別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起底隱蔽鏈條:

據辦案民警介紹,這些電信詐騙中的銀行卡“身份”大都是真的,一般都是“買主”以每張幾十元的價格購買他人身份証進行開卡,或直接低價購買他人開好的銀行卡。“買主”買到這些銀行卡后,一般會轉手加價賣出,最終流入詐騙分子手中。

騙子詐騙得手后,會立即在最短時間內,將騙取的錢款層層轉賬,給涉案資金后續查控增加難度。“我們最多追查到五級轉賬,有的涉案錢款早已被取現,有的再往下追查,發現涉案資金經匯入境外賬戶。”行唐警方民警介紹說。

這意味著,要完成贓款轉移,詐騙分子需要擁有來自不同銀行、不同戶名的大量銀行卡。如果群眾手機中顯示了一條讓你打錢到某賬號的短信,打過錢后等發現被騙報案,警方即使找到原卡的身份証主人,也不是騙子本人,而這幫騙子廢掉這張暴露的銀行卡后,會再使用其他卡詐騙。

“斬斷”一買賣電話卡 電詐黑灰產業鏈

2020年5月份,根據市局推送核查線索,行唐警方循線深追,迅速鎖定劉某(女,32歲,河北滄州人)、趙某(男,30歲,安徽亳州人)、郭某(男,29歲,山西臨汾人)、李某(男,30歲,山西長治人)、陳某(男,25歲,山西長治市人))等涉嫌非法開、販手機卡的犯罪團伙,並及時進行收網。5月1日、2日,行唐警方連夜趕赴保定淶源縣、唐縣、山西、滄州等地,將上述涉案嫌疑人抓獲﹔5月5日,經過嚴密布控,將前來打探消息的楊某(男,30歲,陝西省咸陽人)抓獲。此次收網行動,共繳獲實名認証手機卡1500余張、“貓池”13台、電腦3台、公民個人信息200余萬條。

據悉,該案嫌疑人主要是利用“貓池”設備,通過“收購”的已實名認証的手機卡,向群眾發送賭博網站鏈接,引誘陷入“網絡賭博陷井”,同時利用手機卡接收驗証碼,再出售手機號和驗証碼供購買者注冊各類熱門APP用實施電信詐騙。嫌疑人在收卡、開卡過程中,多採取參加各類抽獎,亦或免費贈米、送油等活動,引誘群眾“上鉤”。目前,上述涉案嫌疑人已被行唐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起底隱蔽鏈條:

據了解,此類犯罪團伙通過網絡發布招工信息,以“日賺千元”為誘餌,謊稱營業廳沖業績,以每張手機卡40元至100元不等的價格,招募社會人員開辦手機卡,收購后用於實施電信網絡詐騙。

所謂“貓池”,簡單說,就是詐騙分子可以用一部電腦操作,同時控制多部手機向多個手機號碼發送短信或語音呼叫,不僅能夠實現集群發布,也可實現電腦異地遠程操作,使用方便、成本低廉。使用這種方法作案,一是可以蒙蔽受害人,當其看到本地電話號碼時警惕性沒那麼高﹔二是不用漫游費用,節約作案成本﹔三是可以實現人卡分離、遠程控制,增加打擊難度。

警方提示:構成“幫信罪”可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違規辦理和非法買賣手機卡、銀行卡、企業對公賬戶等行為社會危害巨大,特別是對公賬戶走賬金額大,查詢凍結止付相對困難,是電詐犯罪分子流轉涉案資金的主要途徑,是支撐電詐犯罪黑灰產業鏈的重要環節。構成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規定,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田全保、婁馨心)

(責編:祝龍超、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