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皮筋、翻花繩、丟沙包、跳房子這些老游戲伴隨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成長,沉澱成溫暖而深刻的記憶。老游戲,即傳統民間游戲。傳統民間游戲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鮮活而立體地展現著勞動人民的智慧。
丁亞紅教授帶領“老游戲”研究團隊潛心研究近十年,產生一系列成果,並致力於將民間游戲向家庭、學校及社會大眾推廣。研究團隊發現,作為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民間游戲,蘊含著民間智慧,很多游戲蘊含著古代人民超前的科學智慧和科學認識。我國古代人民在民間游戲中蘊含的發明創造的本質和思維方式,依然是我們今天需要學習的。將民間游戲納入科學視野進行系統研究,填補了民間游戲科學研究的空白。
研究團隊系統研究民間游戲的科學因素,探究其背后的科學原理,為便於展示和推廣,更為吸引大眾了解、關注進而喜歡民間游戲,研究團隊將成果用生動有趣的動畫展現出來。此次出版的音像制品《老游戲 大科學》(河北教育音像電子出版社),將民間游戲納入科學視野,解讀民間游戲與科學的關系,將古老的游戲與當今現實生活自然聯結起來,讓現代人在興味盎然的游戲玩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智慧和情趣。《老游戲 大科學》分為四集,從文化角度追溯老游戲的起源、發展演變,從各個角度闡釋老游戲活動中蘊涵的科學原理。第一集:靈動的時光(精細動作類游戲)、第二集:飛躍的時光(粗大動作類游戲)、第三集:流轉的時光(休閑娛樂類游戲)、第四集:奇妙的時光(益智趣味類游戲)。
科普的形式直接影響傳承與普及的效果與質量。《老游戲 大科學》將優秀的老游戲資源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轉化為科普音像資源,通過大眾(尤其是少年兒童)喜愛的多媒體形式普及推廣,突破以往單一的紙質書科普宣傳,豐富了民間游戲的科普形式和途徑。在向受眾普及和應用層面更具科學性、時代性、可操作性,有效提高了民間游戲科普的效果與質量。
《老游戲 大科學》音像制品充分考慮科普需求,拍攝時注重趣味性與科學性,涵蓋游戲的起源發展,典型玩法,通過動畫形式講解游戲中包含的科學原理,力求通過有效形式展現民間游戲的魅力。《老游戲 大科學》自面世以來,受到各界關注和好評。
《老游戲 大科學》將民間游戲納入科學視野進行系統研究,並用音像制品生動呈現出來,具有首創意義。將民間游戲與現代科學相融合,挖掘、傳承民間游戲中的精華,在發揚民間游戲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教育生活化等方面起到積極的普及推廣作用。(袁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