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牢牢守住民生底線,解決群眾后顧之憂,才能實現民生穩,人心穩,社會穩。南宮市部分生活困難群眾通過參加勞動強度低、易入門、工作時間自由的加工項目獲得穩定收入,生活得到保障,南便鄉劉九宮村60歲的貧困戶劉登春(左)現在每月收入可達千元。(資料片)河北日報記者 趙永輝攝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面對困難,基本民生的底線要堅決兜牢,群眾關切的事情要努力辦好。
“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出席全國兩會的河北省代表委員認為,保基本民生,就要強化對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保障,擴大社會救助覆蓋面並提高救助水平,更好保障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隻有牢牢兜住民生底線,解決群眾后顧之憂,才能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共同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
提高水平,兜住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基本民生支出隻增不減。
“國家大賬本,百姓荷包事。”出席全國兩會的我省代表委員認為,“越是特殊時期,越要穩住民生‘底盤’,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化,民生領域一直暖意融融。據了解,今年我省將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穩步推進低保城鄉統籌,新建擴建一批城鎮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立社會救助基金,為8萬名殘疾人提供康復服務。
“經過這次疫情,要將公共投資重點轉向衛生、科研、教育等領域,盡快補短板、強弱項,切實保障人民群眾需求,促進社會服務平衡。”全國人大代表、保定市副市長楊偉坤提出,既要集中打造一批“高、新、精、尖”醫療機構和專家人才隊伍,也要下大力補齊基層公共衛生設施和人才短板,構建分層次、多元化、滿足不同就醫需求的衛生保障體系。
“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准增加30元。”“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全國近3億人領取養老金,必須確保按時足額發放。”政府工作報告中一系列民生舉措,讓代表委員們感到溫暖。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籍濤建議,在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方面,要著力縮小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堅持和健全“多繳多得、長繳多得”機制,並向高齡老人適當傾斜。
如何讓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多年來,全國人大代表、邯鄲市廣平縣南陽堡鎮鄉村醫生劉貴芳多方呼吁,並身體力行建起了愛心敬老院。來北京前,她放心不下敬老院的38名老人,囑咐工作人員一定要照顧好。“76歲的王書芳老人前段時間心臟病復發,現在剛從醫院回到敬老院,大家要格外用心。”
她建議,加快鄉、村級醫療機構、養老機構醫養共同體建設,建立遠程醫療、養老服務協作體系,重點發展遠程診斷、健教、康養指導等為主要內容的遠程醫療養老服務,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優質服務。
應保盡保,讓困難群體有依靠
曲陽縣路庄子鄉曹家町村村民張會謙,患病后生活一度十分困難。從去年10月起,他開始每月領取低保金,心裡也踏實了。
推進農村特困群體社會救助全納入,農村低保擴面提標,我省出台有關實施方案,將兜底保障覆蓋更廣泛的困難群體。截至目前,全省農村兜底保障對象有184.4萬人。
“擴大低保保障范圍,對城鄉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將符合條件的城鎮失業和返鄉人員及時納入低保。對因災因病遭遇暫時困難的人員都要實施救助,切實保障所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代表委員們關注的困難群體保障問題,政府工作報告都有回應。
“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逐步實現全覆蓋基礎上,進一步整合部門救助職能,推行民政部門一口綜合施救。”籍濤代表建議,改革完善低保認定辦法,根據申請人年齡、身體狀況、家庭成員、生產生活資料等情況核定家庭收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疫情防控時期,我省各地充分發揮臨時救助“兜底中的兜底”作用,為因疫情導致貧困的群眾開辟“綠色通道”,通過臨時救助或納入低保等方式,及時予以救助。
“因病、因學、因災等都可能導致已脫貧人口返貧,加上今年疫情影響,返貧風險更大。”在工作中,楊偉坤代表十分關注困難群眾,今年兩會上帶來了有關建議,為他們發聲、建言。
“加快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提前採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不能等他們返貧了再補救。”她建議,構建金融防返貧長效機制,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多角度扶持,最終幫助困難群眾實現穩脫貧。
“在農村,一個重度殘疾人就拖累一個家庭。”全國政協委員、邯鄲市肥鄉區卜寨村村委會主任劉衛昌,參會前專門走訪重度殘疾人家庭,了解實際情況。“政府可以探索建立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模式,真正幫他們解決難題。”
他建議,重點集中托養的對象,可以包括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二級以上智力、肢體殘疾人員,日常飲食起居不能自理、家庭無力照料的人員,以及按照“戶申請、村申報、鄉審批、縣備案”程序,篩選確定入住人員等,確保入住對象精准,實現應托盡托。
完善機制,合力構筑社會保障體系
托住民生底線,完善保障機制尤為關鍵。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籍濤代表結合自己的調研情況,提出了他的建議——“要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險保基本、社會救助兜底線、社會福利促改善,進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此前,我省相關意見已經提出,加強與各種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制度及扶貧政策的有效銜接,提升社會救助體系整體效益。
“當前有限的醫保基金是‘小馬拉大車’,其剛性支出及可持續運營面臨著巨大壓力,亟需商業保險等作為補充,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多層次健康保障需求。”楊偉坤代表認為,要做好頂層制度設計和政策引導,明確商業保險定位,促進商業保險與基本醫保有效銜接,更好地發揮其在建設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中的作用。
籍濤代表建議,要繼續大力引導社會公益團體參與社會保障。政府、企業、高校、社會團體等合作開展特殊群體、邊緣弱勢群體調查研究﹔充分調動社會公眾力量開展志願服務,關注貧困人口、空巢老人和農村養老等,提升社會保障關愛度﹔對企事業單位參與社會公益團體活動的,給予信用加分,適度給予稅收優惠,激發各類團體參與社會保障的積極性。(記者薛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