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口古渡煥新顏

2020年05月15日09:53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鄭口古渡煥新顏

   鄭口古渡煥新顏。 河北日報記者 田瑞夫攝

  【記者手記】

  從衡水景縣一路驅車南下,便是故城縣了。故城段運河屬漳衛南運河系,自清河縣入,途經建國鎮、西半屯鎮、武官寨鎮、鄭口鎮等七個鄉鎮入山東德州,全長75.1公裡。奔流不息的大運河,以雄渾的氣勢、寬厚的胸懷、靈動的風骨,孕育了故城崇文明禮、重工尊商的淳厚民風,運河文化也成為故城文化中濃墨重彩的篇章。

  鄭口鎮原稱鄭家口,相傳元末明初有位鄭氏在此運河上設擺渡口,因此而得名,簡稱為鄭口。鄭口作為過往客貨船隻落腳的碼頭,位於冀魯兩省交界的大運河左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商埠。

  當年的古渡碼頭鄭家口,因各地商賈前來經商落戶,逐漸形成了一個小城鎮,三街五鎮,店鋪櫛比,客貨川流,素有“小天津衛”之稱。隨著70多歲當地居民霍保生的回憶,鄭口的過往漸漸清晰起來。“昔日運河碼頭能同時停靠日裝卸量達三四十噸的船隻五十余艘,本地商號天祥和、華泰、怡和公等在碼頭都有專用貨位。”

  據記載,早在清中葉之前,鄭口已經有大量外地資本涌入,那時就具備了“萬方輻輳”的大市鎮雛形。清人賈如璽《南埠商艫》詩雲:“何事人煙聚此都,飛帆銜尾集商艫。構成貿易通功市,寫出升平輻輳畚﹔穩泛三更檣帶月,安眠一枕岸啼烏。閑來不阻登臨興,句滿奚囊酒滿沽。”到清朝中后期,鄭口已發展成為規模可觀的較大集鎮。《故城縣志》記載,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汰巡檢移縣丞駐鄭鎮”,可見當時的繁華程度。

  當年熱鬧非常的碼頭商埠,而今已被另一番景象取代。來不及傷感往昔,我們便被身旁的情景所吸引:蜿蜒的柏油小路,生機勃勃的綠蔭,午后遛彎的居民,三三兩兩的小販,一個現代的運河文化氣息濃郁、景觀優美、適宜休閑的運河文化旅游區,讓人眼前一亮,別有一番滋味涌上心頭。

  走上河堤,流連在堤岸運河文化景觀帶,腳下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鄭口挑水壩。依欄站定,目光隨著河道向遠處望去,河面上雖不再船隻櫛比,而眼前居民的怡然自得,與腦海中浮現的古渡往昔,仿佛隔著時空對望,恍惚間難以區分古今盛景。

  鄭口挑水壩,位於鄭口鎮鄭口大橋西側。自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到1945年,歷代官府在左岸河堤薄弱處建6個險工,並陸續修建了挑水壩,俗稱龍尾埽,亦稱險工重力挑水壩。其壩體由黃土、白灰、糯米湯攪拌夯實,外層砌筑兩層青磚,青磚上刻有一至十四尺水位刻度。

  故城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姜玉嶺告訴我們,在歷史上,鄭口這段長約2.5公裡、接近180度的大拐彎,因彎大流急,大澇之年,左岸河堤常受水流沖擊,極易發生決口潰壩險情。“古人修建挑水壩的選址和造型並非隨意而為,而是根據水勢流速情況,達到最佳減緩水速的效果,同時因河段位置不同挑水壩的形狀各異。這就是了不起的中國智慧!”現存的6處挑水壩,是在明清險工基礎上於1947年重修的,雖遭遇四次洪水侵襲,挑水壩卻從未發生漫堤決口。無疑,鄭口挑水壩承載著豐富的運河文化信息,也是研究中國近代史和中國近現代水利工程發展歷程不可多得的實物,更是凝結中國智慧的一個歷史印記。

  由堤岸拾級而下,腳踏之處便是當年乾隆帝的登臨處。傳說,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乾隆帝初巡江南,途經鄭家渡口,在龍船上見此地漣漪映帶、帆檣相接,堪有“萬方輻輳”氣象,極為繁榮興盛,遂下令停泊。乾隆立於堤岸上,見水面天光一色,舳艫相繼,風光秀美。當地官員介紹說,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直隸總督李衛因該地水漲漫溢,以工代賑、勸修民埝,形成了“運河第一灣”。乾隆聽后,贊嘆不已。乾隆南巡在鄭家渡口品賞地方風物、巡視河工漕運的故事,至今仍在當地廣為流傳。

  由挑水壩上去,不遠處是一座以運河文化與地域文化巧妙結合的仿古建筑——故城運河文化展覽館。走進館內,歷史的滄桑感扑面而來。館內上層的圖文展示、實物陳列和底層的運河風物展示、現代農業旅游幾大板塊,將大運河故城段七十五公裡的歷史文化和風貌一一展現在人們面前﹔而館內陳列的舊漁船、魚簍子、舊蓑衣和出土的船釘、明清瓷片、陶器等展品,可謂運河漕運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的活化石,似向參觀者娓娓講述著運河的往昔。

  1900年,清朝廷下令停止各省貨運漕糧,從此運河南北航運中斷。至民國,海運和鐵路發展,加上政局混亂,統治者對運河的整治和管理日漸廢弛,運河被埋,航運沒落。1958年至1961年間,國家對衛運河進行擴大規模治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今,由於沿河用水迅速增長,尤其上游建成岳城水庫,航運水源逐漸枯竭,這段運河便成了季節河。

  走出展覽館,回想這個以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古鎮,潮起潮落、幾經變遷,大運河都如影隨形,她也與大運河一起經歷了孕育、發展、繁榮和落寞。

  歲月如梭。如今,故城縣開始深入挖掘運河文化內涵,不但在運河西岸恢復“古柳林”景觀,傳承水利文化,還推進綜合規劃、古跡修復、文物保護、景區開發、生態建設等多項工作,伴隨著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故城段)、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中國(故城)大運河博物館、大運河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園、董子“學”村研學旅游等系列運河文旅項目的落地實施,以及故城運河萬畝花海產業帶的成功打造,故城正傾力打造縣域文化新名片,讓千年運河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和活力。

  大運河文化滋養下的故城,從千年歷史裡沉澱出齊風魯韻、燕魂趙魄的多元文化,而這些文化特色也將隨著大運河的悠悠碧水,緩緩前行,源遠流長。(記者 田恬 韓莉)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