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王岳森 李小光

2020年05月08日18:07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牢固樹立並忠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刻領會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在善待和保護自然中實現綠色發展,在順應和尊重自然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忠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既需要克服一系列思想和觀念障礙,更需要著眼長遠,舍棄部分會對未來發展帶來麻煩的現實利益,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著名論斷。今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安吉,對余村堅定地踐行這一理念,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再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4月3日,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擴大城鄉綠色空間,為人民群眾植樹造林,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4月20日至23日,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再次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調整區域產業布局,發展清潔生產,推進綠色發展,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我們要牢固樹立並忠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刻領會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在善待和保護自然中實現綠色發展,在順應和尊重自然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自然生態是包括經濟活動在內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和前提。經過億萬年進化逐漸形成的自然生態系統,維系著人類社會的正常運轉,並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作為自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活動亦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疊加互動,為經濟增長和人類活動擴展提供了可靠的背景和穩定的條件。從古老的農耕經濟到現代工業4.0,所有社會化生產的上游要素均取自生態系統,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發展亦依賴於生態環境的承載、包容與支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

  社會生產不會超越自然而存在,人類必須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生態。“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良好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體現,是人民群眾的共同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作出深刻闡述,並指出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破壞環境會損害群眾利益,影響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保護生態則可維護並增進生物多樣性,有效豐富經濟要素,並在協調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平衡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各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特別是始終把扶貧攻堅和生態建設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堅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綠色產業,開展多種經營,以各種方式和途徑引導民眾把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實現了脫貧共富和可持續發展。實踐充分証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我們要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善待和保護自然中實現綠色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面臨的永恆課題。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恩格斯提出了“人首先依賴於自然”的思想,提醒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明確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並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綠色發展上升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將污染防治列為三大攻堅戰的一個重要方面強力推進,開創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新局面。

  加快推進生態修復,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推進生態修復,大力推進國土綠化是關鍵。我國的綠化並沒有先天優勢,干旱半干旱地區面積廣大,但我國多年來堅持以植樹造林改善生態,動員群眾廣泛參與,一系列大型生態修復工程的有力實施,讓綠色在廣袤國土上一寸寸地延展。黨和國家領導人每年都參加義務植樹活動,植樹活動已成為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載體。近20年來,我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持續“雙增長”,是國際相關權威機構認定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堅持生態優先,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脫貧致富的有效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現實中,余村和金米村的實踐探索,為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提供了極好的范例﹔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多年來持之以恆地治理庫布齊沙漠,走出了一條治沙與多種經營發展沙產業相結合的獨特致富路,探索出了公司加農戶調動多方積極性的成功模式﹔我省塞罕壩林場三代建設者幾十年的不懈奮斗,將茫茫沙海變成莽莽林海,創造了惡劣環境下通過大量植樹實現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間奇跡。這些實踐都啟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堅持生態優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脫貧致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強力支撐。

  善待自然,加強生態保護,是培植經濟潛能最可靠的方式和途徑。由於歷史原因,河北產業結構偏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相對較多。近年來,我省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但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當前仍需進一步強化綠色發展理念,科學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努力以生態環境的持續優化積累后發優勢﹔通過改善生態培育經濟潛能,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優化環境集聚財富,吸引外資,更好承接京津產業轉移。

  忠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順應和尊重自然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忠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既需要克服一系列思想和觀念障礙,更需要著眼長遠,舍棄部分會對未來發展帶來麻煩的現實利益。各地要毫不動搖、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決摒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

  落實並推進主體功能區戰略,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的一環。對各級地方政府來說,隻有將先進理念轉化為卓有成效的舉措和現實行動,才能將思想的力量外化為物質力量。因地制宜建設諸多主體功能區,是推進生態建設的有力抓手,也是提升生態價值量和生態效益的有效舉措。比如,豐寧滿族自治縣進入新世紀以來,不斷打造連片林精品工程,構建了灤河、潮河上游水源涵養林、沿邊沿壩防風固沙林、低山丘陵川地水保經濟林等生態屏障,規劃建設了海留圖國家濕地公園、豐寧國家森林公園、小壩子國家沙漠公園等,初步形成了綠色植被擴展、水土流失減少、生態修復向好的良性格局,促進了經濟健康發展和群眾收入增長。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是保護和修復自然的有效方式。自然生態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有機系統。保護和修復自然必須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內在規律,統籌考慮山水林田湖草,進行整體保護、宏觀管控、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實踐表明,在尊重自然中借助自然力恢復生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順應自然中發揮人的能動作用,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治理效率會大大提高﹔在保護自然中適度退耕還林還草、退水田改旱田,生態系統會向著良性的方向加速演化。比如,張承地區多年來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大管護力度,大面積植樹造林種草,加大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力度,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森林涵養水源能力大大提升,已成為京津重要的水源供應地和生態屏障,在服務京津的同時,實現了生態改善與經濟發展互促共進。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