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提燈人(報告文學)

李春雷

2020年03月28日10:59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深夜提燈人(報告文學)

生活中的張明軒是個幽默的“90后”

張明軒在武漢戰疫一線

懷抱紀念証書的張明軒 本版圖片由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提供

1854年,克裡米亞戰爭爆發,英國參戰官兵死亡率一度高達42%。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率領38名護士抵達前線后,經過認真的戰地護理,傷病員死亡率竟然降至2.2%。由於南丁格爾每個夜晚都手執風燈巡視,傷病員們親切地稱她為“提燈女神”。

南丁格爾,由此成為人類護士的形象代表!

在人們的印象中,護士向來是溫柔細膩的女生專利。“粗枝大葉”的男子漢們,似乎不太適宜,就好比張飛繡花。的確,這個潔白的世界裡,多有紅顏,極少丁壯。

張明軒,就是一位武漢戰疫中的男護士!來自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的“深夜提燈人”。

“提燈男神”

1991年6月,張明軒出生於石家庄市行唐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2012年從唐山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專業畢業后,考入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先后在心臟外科、院前急救中心、重症醫學科擔任護士。

人們印象中的護士形象,大多是頭戴燕尾帽、身著白大褂的女性。據2019年9月8日《楚天都市報》的報道:武昌理工學院護理學院已有20年辦學史,入讀者曾是清一色的女生,這一兩年來,選擇讀護理的男生漸漸變多:2018年23人,2019年46人,佔比約13.7%……

的確,中國的護士群體,90%以上是女性。她們溫柔、善良、細心,天生具有一種聖潔的母愛。但在這個女性為主的世界裡,男士也頂半邊天啊。況且,這個領域的某些工作,更適合男性擔當。事實上,很多環節,男性體力更好、耐力更久,尤其在輔助治療時,手法更精妙、判斷更精准。所以,在近些年的護理領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男護士,更加堅實和豐滿了這個神聖世界。

張明軒為什麼要當護士呢?也許因為家庭貧困無可選擇,也許因為無法言說的種種因緣。但無論怎樣,當他選擇護士這個專業,面對南丁格爾像宣誓之后,便這麼一路走來了。經歷多次身心燃燒,他的思想愈發地變得單純、堅定,從而也更加聖潔了。

和許許多多的男孩子一樣,張明軒心底充盈著浪漫情懷,有著多種多樣的愛好和夢想。要說,這原本就是無可厚非的,哪個年輕人不是這樣呢?

然而,如果在這種“泛愛”的同時,再有一種專注、一種追求、一種擔承,是不是更好呢?特別是從自己的職業出發。張明軒就做到了興趣“泛愛”與職業“專愛”的完美結合。

他已經認定,這就是他的人生,這就是他的生命,這就是他的未來。

現在,未來已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他,就這樣心懷忐忑卻又義無反顧地走到了中國武漢抗疫最前線、最艱苦的危重症病房!

武漢燃起的這場意外“疫”火,使他的生命,有了一次赤紅的燃燒、錘煉和涅槃……

深夜請戰

歲月如水,波瀾不驚。

張明軒命運的小船順水漂流,浪漫而恬淡,而這一切,很快被打破。

2019年9月,兒子出生了。從此,時光像被按下了快進鍵,陡然提速。

又是一年將盡,不覺已是春節。

4個月的兒子虎頭虎腦,煞是可愛。這位新上任的爸爸,總是情不自禁地摸出手機,拍照,發朋友圈。妻子見他“得意忘形”的模樣,高興地“嗔怪”:已經是當爹的人了,還像個孩子。

張明軒靜下心來一想,是啊,自己已經不是孩子了,是應該有所出息了。

年關已至,新冠病毒來犯。凝眸武漢,舉世震驚!確診患者與日俱增,全國民眾心急如焚。出於職業本能,張明軒敏銳地意識到,那裡肯定需要大量醫務人員。

此時,他心中怦然震顫,自己已近而立之年。

古人說,三十而立。立是什麼?立就是獨立,就是擔當,就是不能再讓父母擔心,就是要讓領導同事放心,就是要為社會有所貢獻。對照這些,自己還不夠成熟啊。想到這裡,他突然深深地自責起來,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巨大的沖動:我要上前線!

抗日戰爭時期,白求恩就在張明軒的家鄉行唐一帶的戰地醫院工作,去世后也埋葬在那裡。兒時,張明軒就崇敬白求恩,學醫之后,更是景仰有加。張明軒也曾有過沖動,學習白求恩,現在,不就是最好的機會嗎?

於是,那幾天,他同妻子和岳父母談起疫情,或是給老家父母打電話時,總是有意談論這方面的話題。國家有難,正是有志男兒大顯身手的時候,同事們都在秘密商議著,報名去武漢……

他不動聲色的滲透工作剛剛開始,“集結號”驟然吹響。大年初一值夜班的時候,醫院通知說,省裡將組織醫療隊支援武漢,自願報名。

雖然已有打算,還是心裡猶豫。

妻子是一名兒科護士,即將休完產假返崗。此時如果自己離家遠行,又前途未卜,想想襁褓中的兒子,實在於心不忍。

旋即,他又罵自己懦弱、軟蛋、膽小鬼。於是,連夜寫下了“請戰書”。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首批小分隊隊長、感染管理部副主任張征讓他與家人溝通后,再慎重考慮……

早晨下班回家,妻子得知此事,沉默不語,眼中淚花晶瑩。

中午,張征發來通知:下午兩點半,集結出發!

放下電話,他默默地看看妻子。這個瘦弱的女人,淚流滿面,卻已開始為他收拾行裝……

武漢戰疫

大年初三凌晨4時,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抵達武漢。

碩大的武昌火車站廣場上,空無一人,隻有迎接醫療隊的公交車孤寂地趴在一旁,上面貼著一張寫有“武漢加油”字樣的白紙。

醫療隊還未來得及休整,由國家衛健委專家親自授課的培訓便開始了。

培訓內容除了介紹新型冠狀病毒的凶惡嘴臉和防護要訣,專家還著重宣講了醫護人員的緊急自救措施,比如防護服意外破損怎麼辦,為患者穿刺時扎傷自己怎麼辦等。

張明軒邊聽邊記,卻又感覺有些滑稽:身為醫護人員,如果為患者穿刺時出現扎傷自己的腦殘級失誤,豈不讓人笑噴?還是專業護士?

……

第二天早晨8時,張明軒在武漢市第七醫院危重症病房正式上崗。病房裡原有6張床位,隨即增至12張,而后15張。其中14名患者使用無創呼吸機,而且有10名需要俯臥位通氣,還有3台血濾機24小時緊張運行……

每位護士分管2至3名危重病人。工作強度讓人望而生畏,而困難,更是超乎想象!進入病房不久,護目鏡鏡片悄然起霧,像冬天裡結霧的車玻璃,讓人兩眼朦朧。

為患者輸液或採血穿刺,眼睛看不清楚,用手觸摸又沒有感覺,而患者重度昏迷,也不可能配合。張明軒摸摸索索,試試探探,正要進針,不放心,再次用手探摸,進針位置竟然是自己的左手。

天啊,他不由地倒吸一口涼氣。培訓課上專家所言,絕非玩笑!

萬般無奈之際,他發現護目鏡鏡片上的水珠,正亮晶晶地映射著燈光。水珠不是會產生凸透鏡的效果嗎?把目光集中到一個較大的水珠上,說不定還能把聚焦點放大,看得更清楚呢。

他立即俯身。然而,水珠太小了,光線散射,眼前只是麻麻亂亂的一團。身體前傾,護目鏡幾乎貼在了患者的手腕上。

此時,一個芝麻粒兒大小的暗青色斑點,映現在了水珠上。他屏氣凝神,小心試探,慢慢進針……

奇跡出現了,他竟然一次性穿刺成功!

腦袋“消毒”

夜晚下班后回到駐地,張明軒想想白天的操作,不禁后怕。

患者眾多,每天輸液、抽血、抽血氣,一遍遍穿刺,不會總是那樣幸運吧?

他立即用手機上網,搜索護目鏡防霧辦法。佩戴護目鏡之前,在鏡片內側涂抹皂液,簡便可行。第二天進行實驗,效果差強人意。

后來他又試用沐浴液、洗發水、洗手液,都不理想。這時,他忽然想到了剃須泡沫,隨后如法炮制,效果明顯。可是,三兩個小時之后,熱汗蒸騰,仍然失效。

年輕人總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呢。護目鏡鏡片再次結霧后,他把腦袋伸到紫外線消毒機的風口下,模擬冬季汽車玻璃除霧法。

竟然奇效!真是一個出乎意料的驚喜。

從此以后,病房裡經常會看到這樣怪異的場面:醫護人員伸著腦袋,在消毒機前“消毒”。您休要笑話,這不是在消毒,而是在除霧!

患者使用無創呼吸機,肺部插管后痰液和其他分泌物增多,會引發嗆咳,產生大量的氣溶膠和飛沫,從而導致病毒擴散。必須定時為患者吸痰,吸痰后要對痰液進行採樣,留置標本。

呼吸機與吸痰器是通過軟管相連的密閉系統,所以痰液採樣時,必須將吸痰管斷開,不僅操作程序煩瑣,而且還會致使氣溶膠溢出,病毒擴散風險大大增加。

能不能使吸痰器與痰液標本留置裝置直接密閉連接呢?

這,無疑是醫護人員亟待解決卻又難以攻破的一道頑固壁壘!

張明軒細細觀察,暗自琢磨。注射器、輸液器、留置針、醫用膠帶、一次性醫用導管等常用器材,他逐一研究,但無一可用。最終,他意外地發現了醫用玻璃接頭和負壓吸引軟管。

對吸痰器和標本留置裝置進行簡單改裝,然后用玻璃接頭和負壓吸引軟管進行密閉連接。經過反復試驗、改進,竟然有效攻克了這一難題。

同事和科室領導見狀,大加贊賞,認為這項技術完全可以申請實用新型技術專利。

張明軒淡淡一笑,隨即將成果在微信群裡公開。

而后,這項技術從武漢市第七醫院出發,飛遍了武漢市全部的危重症病房。

只是,大家都不知道它的發明人竟然是一位“提燈男神”。

密碼公開了,“專利”失效了,但整個前線重症醫療的質量,明顯提高了……

感謝紙尿褲

重症病室護理實施6小時工作制,即每天輪崗6個小時,但實際時間,遠遠不止。

新冠病毒傳播,多以氣溶膠為載體,懸浮空中,無聲無息、無影無蹤、無孔不入。因此,上崗前后的防護,異常關鍵,項目繁多。比如,他們最重要的鎧甲——全套防護裝備,包括兩層醫用口罩、醫用防護帽、護目鏡、兩層橡膠手套、連體防護服、高腰鞋套等。僅僅穿戴,就需要十分鐘。

俗語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在這裡,可以說,穿衣容易脫衣難!

由於沉浸危重症病房6個小時,渾身沾滿億萬病毒。出來之后,必須進行最嚴格消毒,而且脫下防護裝備耗時冗長、程序煩瑣——

首先,個人防護裝備外層有肉眼可見污染物時,要進行擦拭消毒,其次消毒外層手套,然后依次脫下高腰鞋套,消毒外層手套﹔摘防護面罩、護目鏡,消毒外層手套﹔解開防護服粘膠,消毒外層手套﹔脫外層手套,消毒內層手套﹔脫防護服,消毒內層手套﹔脫內層手套,手消毒,更換新的內層手套﹔摘醫用防護口罩和一次性工作帽,消毒內層手套﹔消毒並更換工作鞋,消毒內層手套﹔脫內層手套,手消毒﹔脫工作服,洗手,手消毒……

最后,依次進入三個沐浴間,分別洗消。

整個卸裝過程,至少需要50分鐘。

這是煩瑣嗎?這是浪費嗎?這是形式主義嗎?

不是,絕對不是!

這是人類現代醫學科技最簡化、最有效、最精准、最省時的消毒程序。隻有這樣,才能保証醫護人員的相對安全。

正是因為進入危重症病房如此艱難,更重要的是,防護服隻能一次性使用且價值不菲,所以醫護人員一旦進入病房,必須完工,才能撤離。

現在,問題出來了:在病房期間的排泄問題,如何解決呢?這可是一個讓人頭疼的難題啊。於是,紙尿褲隆重出場了!

紙尿褲,最早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航天領域,目的是解決航天員尿急問題,后來引入現實生活。但,后來大多作為嬰兒專用。

張明軒過去負責的重症護理,大多是常規環境。雖然某些危重病人大小便失禁,需要使用,卻也常有家屬幫助。但今天,把紙尿褲與自己聯系起來,真是炸裂三觀。

29歲,身體健壯,一個生猛的大男人啊。

隊長張征勸他,若不穿紙尿褲,至少要連續禁水絕食18個小時,對脾胃有損。即使不吃不喝,如果鬧肚子呢?你還是穿上吧,有備無患,免得尷尬啊。

張明軒仍是猶猶豫豫,給妻子發微信,征求意見。妻子也是一位重症護理護士,雖然也沒有類似經驗,但經過綜合考慮后,還是做出慎重決定——“穿!!!!!!”

妻子回復內容的字數,隻有一個,而感嘆號,卻多達六枚,像六個小辣椒,像六根大鋼釘。

就這樣,他紅著臉,平生第一次穿上了紙尿褲。

由於心理和身體壓力巨大,特別是生活節奏變化劇烈,生物鐘還是出現了錯亂。

開始,他嚴格遵守規定,提前禁水禁食。果然,一連幾天,沒有尿意。紙尿褲沒有派上用場,白白受了委屈。

但幾天過后,內分泌波段出現起伏,時時有尿意。張征勸他,既然穿著紙尿褲,那就用一用嘛,不要憋壞了身體。

嬰幼兒無知無識,可以隨時解決。可是,成年人站在人前,怎麼能尿出來呢?

那一次,實在受不住,卻又尿不出。怎麼辦呢?他走到牆角,閉上眼,經過兩分鐘醞釀,終於大河奔流。

這是他記憶中,第一次“尿褲子”。張明軒說,他可以跟子孫輩們流著淚笑談一輩子了:必須感謝紙尿褲!

與死神拔河

對於醫學護理的重要性,我們多數人或許只是一知半解。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現代護理更科學、更專業、更精准,能夠極大地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具體數字,“度娘”不知。詢問一位醫學界資深專家,他鑿鑿斷言,當在25%以上。

我們隻需看一看張明軒所在危重症病房的護理場景,便可管窺全貌。

所謂重症患者,即病危患者,多數處於重度昏迷狀態,長時間同一姿勢臥床,極易引發血流不暢和壓瘡,因此必須定時為其翻身。由於患者身上裝有氧氣管、吸痰管、鼻飼管、輸液管、導尿管、生命體征監測儀線路等管線,為其翻身前后必須妥善整理,仔細檢查,確保正常。接著要為患者拍背,以防引發墜積性肺炎而導致病情惡化,同時還要進行吸痰……所以,為患者翻身護理,必須多人通力協作。

張明軒與同事為15名患者翻一次身,需要一個多小時。而每隔兩個小時,就要重復一遍。間隔期間,不僅要為患者測量體溫、脈搏、血壓,而且還要清理排便、擦洗身體等。他們時時刻刻的努力,都是在與死神拔河!

張明軒負責危重症病房20號和31號兩個床位。危重症病房,仿佛一個流轉台。全市十數家醫院輕症病房的患者,如果病情惡化,便進入危重症病房。經過精心診治和悉心護理,若是好轉且穩定,便轉回輕症病房,走向康復。

可想而知,凡進入此間的危重症患者,大多昏迷不醒,大約半數凶多吉少。

面對這些患者,他需要拿出全部的熱心、耐心和精心,去撫慰他們,去融化他們,去感染他們,去拯救他們。引領他們睜開眼,張開口,去吃飯,去微笑,去說話,哪怕去生氣,去罵人……

病房裡來了一位中年大叔,姓楊,是一位火車司機。雖然不能言語,卻是本病房唯一有意識的患者。張明軒每每見他嘴唇翕動,卻又難言,唯兩眼淚光,閃閃爍爍,充滿著對生命的向往。因此,張明軒總是邊護理邊鼓勵,還不時地向他報告日漸向好的各項指標。

還有一位伯伯,重度昏迷,似乎無知無覺。但是,張明軒還是不停地寬慰,仿佛他能夠聽到一樣。而且,他還會輕輕地握住伯伯的手,捏一捏。那一天,伯伯的手終於有了動感,若有似無地勾了一下他的手指。張明軒堅信,這就是伯伯給予他的回應。

一位阿姨,初來病房的時候,沒有知覺。但張明軒每天堅持與她“話療”。幾天以后,阿姨眼角淌下了淚滴,甚至還眨動一下眼皮。

……

重症患者的病情陸陸續續好轉,從而轉入輕症病房,再而走向新生。

2020年3月14日14時46分,張明軒送走了最后一名患者。截至此時,他已在危重症病房工作48天,共護理重症患者80余人次,時間長達200多個小時。

最讓人驚奇的是結果:零差錯、零搶救、零死亡!

對話省委書記

在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首批小分隊中,張明軒年齡最小。

赴鄂之初,隊長張征與大家相約:共同照顧這位小弟弟。但誰也沒有想到,僅僅一天之后,這種照顧與被照顧關系竟然顛倒過來,大家反而成了他的照顧對象。

抵達武漢的第一天,經過長途跋涉和緊張培訓,大家都已疲憊不堪。可是,剛剛就寢,卻突然接到去火車站領取醫療物資的通知。張明軒翻身起床,沖到樓下。張征愛惜地說,你明天一早上崗,就別去搬運物資了。

“放心吧,我能行!”

連日來,張明軒似乎不知疲倦,不僅病房裡的工作井井有條,時有創新,而且業余時間還主動擔任起了醫療隊的后勤保障員。交班之后,接連到機場、車站搬運醫療物資。

和所有年輕人一樣,張明軒也喜歡電子產品和網絡,能夠熟練使用多款軟件和系統。拍視頻、拍照片、視頻剪輯、制作音樂相冊等,樣樣在行。業余時間裡,他為同事制作小視頻和留念影集,活躍枯燥的生活氣氛,緩解緊張的工作壓力。

他還主動承擔起了對“后方”的請示、匯報,以及與兄弟醫療隊的協作溝通等任務,而且還是醫療隊的“新聞發言人”和戰地宣傳員呢。這期間,他先后寫作20余篇稿件,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湖北衛視、河北衛視、河北人民廣播電台等媒體播出。

2月上旬,湖北省副省長前來慰問。醫療隊領導和同事推薦他代表一線護理人員介紹情況。第一次出席高規格場合,他雖然很緊張,卻也算圓滿。

2月底,河北省委書記與支援湖北醫療隊視頻連線。這一次,他再次出場,顯得沉穩了許多,談起工作來有條有理,說到生活亦庄亦諧。

……

3月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授予張明軒“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3月10日,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黨委宣布任命:張明軒同志擬任院前急救中心護士長。

同事們紛紛蹺起大拇指:提燈男神,真帥!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