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黔醫療對口幫扶:打好“組合拳” 化解看病難

2020年01月20日09:52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援黔醫療對口幫扶:打好“組合拳” 化解看病難

  在貴州省約有1400萬鄉村居民生活在偏遠地區,“看病有地方,看病有醫生”一直是山區百姓的心願。近年來,貴州省衛健委創新人才培訓機制,“請進來”與“送出去”雙管齊下,加快補齊貴州醫療衛生人才短板,真正實現輸血到造血,讓百姓獲得更好的健康服務。

  “請進來”:“組團式”與“托管式” 推動醫療機構提質升級

  “第一年有改變,第二年有發展,第三年有成效,第四年實現醫療服務能力‘輻射周邊地區’,第五年成為黔東南地區有一定影響力的示范性縣級綜合醫院。”汪四花說。

  2016年9月,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急危重症科的護士長汪四花來到台江縣人民醫院擔任院長。她到台江縣人民醫院后,定下了五年計劃。

  為了找到突破口,汪四花從“娘家”復制浙大二院管理模式,通過制度修訂、平台搭建以及人才培養、技術輸出等“組合拳”全面提升台江縣人民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

  三年多時間裡,浙大二附院共派出52名專家到台江輪流幫扶,累計捐贈兩千三百多萬用來購置醫療設備,新建學科及平台18個,開展新技術、新項目166項。院內常年有8至12名浙醫二院的專家坐診,並且實施了“一對一”的導師帶教制度,使台江縣醫院整體醫療水平上了新台階。汪四花的五年計劃中的目標,正一個個逐步實現。

  得益於“組團式”幫扶,2019年上半年,共有784名省外專家派駐貴州受援醫院,援黔專家擔任院長或副院長的醫院有75家,其中,在縣級醫院擔任院長的有3家,擔任副院長的有64家。

  除了“組團式”,在貴州普定縣,還走出了“托管式”幫扶的新思路。據了解,普定縣中醫醫院先后與貴陽中醫學院(現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簽訂全面托管協議、與青島市西海岸新區中醫醫院簽訂幫扶合作協議。“通過‘托管’與‘幫扶’,醫院現已發展為一家集預防、醫療、婦幼保健、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普定縣中醫醫院執行院長劉穎說。

  隨著健康扶貧對口幫扶的不斷深化,截止目前,貴州省88個縣(市)醫療機構共建設重點專科819個,建成並投入使用的縣級臨床醫學中心40個,80個縣(市、區)域內已建立檢驗、病理診斷、醫學影像中心。同時,貴州27家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省內貧困縣101家醫院,實現省內省外統籌推進,有力地促進受援醫院綜合能力不斷提升。

  “送出去”:打造帶不走的隊伍

  “專家進來了,但還要學得會、留得住,達到可持續的效果。”貴州省衛生健康委主任李奇勇表示,通過“外引內訓”,為醫院發展做好人才儲備,完成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是解決基層醫療人才匱乏的根本辦法。

  按照“以需送培”的思路,2016年貴州啟動實施了歷史上組織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周期最長、成效最大的培訓計劃——“黔醫人才計劃”。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肝膽外科主任醫師谷化劍就是“黔醫人才計劃”的受益者之一。

  2016年,谷化劍作為首期“黔醫人才計劃”的學員,被分派到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與基本外科(胰腺組)學習一年,業務水平得到極大提升。他撰寫及發表3篇北大核心學術論文,並以第一發明人申報專利18項﹔引進先進的肝臟腫瘤3D打印科研項目,填補了貴州在這一科研領域的空白。

  在黔東南州麻江縣杏山鎮,說起“濱江醫生”余元雯可謂無人不曉。

  短短半年多時間,余元雯不僅得到了當地群眾的認可,還積極在中醫門診、中藥房管理、中醫適宜技術等方面進行改進,開展了三伏貼、中藥飲片、中藥穴位敷貼、24小時動態血壓和24小時心電圖等多個新項目。中醫科人員由原來的5個人增加到10個人,其中中醫醫師8名,護士2名,並有兩名副主任醫師,和兩名主治醫師,基本已可獨立挑起大梁。

  2019年1月,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和余元雯的努力下,麻江縣首個“東西部扶貧協作醫務人員實訓基地”及“余元雯名醫工作室”挂牌成立,許多鄉鎮衛生院都派人到“實訓基地”交流學習,麻江縣的整個衛生健康系統都良性互動運轉起來。

  “黔醫人才計劃”自實施以來,共培訓了230名骨干型醫療人才,受訓人員學成后開展新技術、新項目340余個﹔今年上半年,支援醫院在受援醫院開展新技術、新業務共584項,極大提升了當地醫療水平。

  “健康是第一民生、第一民權,不斷提高基層服務能力,切實增強群眾的健康獲得感,解決老百姓看病就醫難題, 就是我們工作的重心,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最好體現。解決貧困群眾看病就醫問題,對於黨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2020年脫貧攻堅具有重要意義。”貴州省衛生健康委主任李奇勇表示。

  (供稿:貴州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責編:祝龍超、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