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是旅游目的地實現全域旅游的重要途徑。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把推進“文化+旅游”,作為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的一項重要舉措,引發與會代表委員的關注。
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資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場。“文化+旅游”如何為全域旅游賦能?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以文塑旅,讓景區充滿“文化味”
這次上兩會,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百悅文化旅游投資集團董事長陳亮帶來一本以“戀鄉”為主題的日歷,裡面每一頁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時令節氣的民俗插畫。用手機掃碼登錄日歷小程序,還能聽故事、看動畫。這是百悅文旅依托旅游項目開發的文創產品。
“‘文化+旅游’,首先要尊重地方特色。”陳亮代表說。2016年,他和他的團隊在易縣打造的具有太行山特色的戀鄉·太行水鎮,成為首屆河北省旅發大會承辦地京西百渡休閑度假區的重點項目。如今,這個戀鄉小鎮已孵化出戀鄉村、鄉淘院子、戀鄉自留地、原鄉生活等多種模塊品牌,今年還將增加戀鄉農場業態,屆時將向游客開放100多個傳統農耕文化體驗項目。
“大眾旅游時代,旅游不再是簡單地看山看水,而是賞山賞水品文化。”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基礎課教學部主任鞠永才說,旅游成為人們拓寬視野、學習知識、提升文化的重要渠道。將當地特色文化注入旅游,可以提升旅游業發展品位,讓亮點更多、商機更旺。
如何加快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以文化推動旅游特色化、品質化、效益化發展?陳亮代表建議打好三張牌:“特色牌”,以鄉村旅游為例,要注重“在地文化”,傳承當地的文化和鄉風民俗﹔“人才牌”,建立鼓勵文化旅游管理機構人才創新的機制,加大對人才培養、引進等方面的資金投入﹔“信息牌”,立足全省建立文旅數據庫,為文旅產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趨勢研究、信息技術服務。
“旅游企業應樹立創新意識。”省政協委員、邢台市供銷社調研員劉貞哲認為,旅游企業應突破固有模式,著眼新需求、依靠新技術、創新新形式,開發“文旅+演藝”“文旅+VR體驗”“文旅+文創消費”等多種旅游產品,提高游客滿意度。
以旅彰文,讓旅游助力文化傳承
近年來,滄州市以旅發大會為平台、以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引領,扎實推動全市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如今,1200畝的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成為老百姓的休閑運動區和市民朋友圈爭相點贊的“網紅打卡地”。
“‘文化+旅游’,為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省人大代表、滄州美術館館長石磊說,滄州是大運河流經最長的地級市和北方唯一貫穿主城區的城市,在發展大運河文化旅游上擁有獨一無二的基礎和優勢。他建議加快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滄州段建設,推動大運河文化帶由帶向面擴展,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在劉貞哲委員看來,旅游是保護、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認為,河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要以多樣化手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弘揚。比如結合民俗文化、民間工藝體驗旅游等旅游項目,保護和發展傳統民間藝術,推動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促進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形成品牌,走上產業化發展之路。
“要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推進文化和旅游產品提質升級,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和旅游消費需求。”省政協委員、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那書晨說,近年來,河北省圍繞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整合資源、區域聯動、新業態引領、產業化發展,成功舉辦了4屆全省旅發大會和40多場市級旅發大會,建設文化旅游新業態項目300個,有力促進了各地經濟、社會、生態和文化發展。
那書晨委員表示,下一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系統將加快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大力推進文化和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集中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發展特色示范區、示范項目,通過全域文化和全域旅游融合發展,讓旅游增添魅力,為文化插上翅膀,力爭到2020年底,河北省接待海內外游客突破8億人次,旅游業總收入突破1萬億元。(記者 方素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