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雲下的石家庄。(資料片) 記者 賈 恆攝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中之重是要打贏藍天保衛戰。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把“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推進重點污染企業退城搬遷”“積極穩妥推進安全清潔取暖”等作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內容,引起了代表委員的特別關注。
大家紛紛表示,要堅持源頭防治、鐵腕治污、全民共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在治理污染、修復生態中加快營造良好人居環境。
堅持源頭防治 緊抓結構調整實施治本攻堅
“藍天白雲明顯多了,村容村貌變美了,村民們的精氣神兒也越來越足了。”1月8日,省人大代表、邢台市寧晉縣賈家口鎮小河庄村黨委第一書記魯學志接受記者採訪時,高興地談起空氣質量改善給村裡帶來的新變化。
現在,小河庄村80%以上的村民都住上了新民居,用上了地源熱泵集中供暖,村子比以前干淨整潔多了。這幾年,村裡又修建了小公園、荷花長廊等,村民的藍天幸福感越來越真切。
大氣環境,群眾關心關注。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省委、省政府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啟動實施秋冬季攻堅行動,全省大氣環境質量取得明顯改善。去年,河北省PM2.5平均濃度下降5.8%,大氣質量為6年來最好水平。
偏重的產業結構、偏煤的能源結構、偏公路的交通運輸結構是河北省產生污染的根源。打贏藍天保衛戰,需要堅持源頭防治,突出結構調整,強力實施治本攻堅。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堅定不移壓減產能。廊坊堅持把去鋼鐵產能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域內最后一家鋼鐵企業文安新鋼去年11月全面停產,實現域內全部鋼鐵產能平穩、安全、有序退出,提前一年實現省委、省政府要求的“無鋼市”目標。
省人大代表、廊坊市委書記馮韶慧表示,廊坊將積極穩妥推進去產能后續工作,持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實施“千企轉型”行動,逐一推進重點企業大設備升級和技改投入,推動去產能企業向高端、優質、新興產業方向發展。
“減排是治污的根本。打贏藍天保衛戰,需要加快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也需要堅持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積極穩妥推進安全清潔取暖。”省政協委員、河北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崔建升表示,要研究出台支持清潔能源取暖的政策措施,打通現有可再生能源發展、大氣污染防治等資金渠道,加大對清潔取暖的支持力度,設置針對電採暖配套電網、儲能蓄能等設施建設的政策補貼。
強化執法監管 切實用法治力量保護好藍天
“打贏藍天保衛戰,就要加強執法監管,嚴厲打擊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形成有力震懾,讓企業不敢違法排污。”代表委員們建議。
一組數據體現了河北省鐵腕治污的決心:去年,河北省統籌省、市、縣三級執法力量,持續組織大氣執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全省執法檢查發現並督促整改涉氣問題5.7萬個,查處涉氣環境違法案件11956件,罰款金額4.9393億元。
“河北省將堅持查企督政相結合,持續推進第二輪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針對突出環境問題開展專項督察,推動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省人大代表、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高建民表示,河北省將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推進實行縣級生態環境分局“局隊合一”,提高執法效能。同時,打造鐵腕治污的河北品牌,開展巡回執法、交叉執法、暗查暗訪,綜合運用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行政拘留等手段,強化排污者責任,依法嚴懲重罰環境違法企業,有效提升企業自覺治污、自覺減排、自覺守法意識,切實用法治力量保護好藍天。
先進科技在污染治理、環境執法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崔建升委員表示,相關部門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監測等先進技術,引入市場機制和專家團隊,逐步構建起覆蓋全省的科技治霾網格化管理服務信息系統。
在這一方面,河北省已開始探索。全省投入6.7億元,安裝秸稈及垃圾露天焚燒紅外線監測點位4336個,實現了平原地區禁燒視頻監控全覆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落實應急減排差異化定量管控,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不搞“一刀切”。
在科學、精准治污上持續發力,堅持靶向施策、精准減排。去年10月,河北省在全國率先建立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制度。1640個項目(企業)被列入首批清單,在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不停產、不限產、不檢查、不打擾。
“目前,第二批正面清單企業和項目的評估核查工作已經完成。在第一批的基礎上,河北省又有1166個項目(企業)被納入清單。”高建民代表說,今年,河北省將繼續完善正面清單制度,將國家和省重點工程項目、扶貧搬遷項目、戰略性新興企業、軍民融合企業、高端生物醫藥企業、短缺藥品生產企業、重點出口型企業、民生工程等納入正面清單,實行差異化管理。
突出全民共治 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加力治理“散亂污”企業。這讓省人大代表,河北瀛源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技術總監張濤感觸良多。
2014年,河北瀛源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與定州市合作,投資建設了北方循環經濟示范園區,重點發展橡塑回收加工、資源循環利用、節能環保新能源等產業。目前,園區入駐企業達300多家,其中主要以小微企業為主。
“在入駐園區之前,這些小微企業大多數都是‘散亂污’企業,焚燒的煙塵上天,亂排的污水入地。園區免費為這些企業配備了噴淋塔、光氧廢氣淨化器等專業化環保設備,對粉塵、廢氣等進行處理。現在,園區入駐企業全部實現了達標排放。”張濤代表說。
在張濤代表看來,擁有更多藍天白雲,還要做一些“加法”:應加大對小微環保企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小微環保企業社會服務體系。同時,擴大資金覆蓋面,吸引帶動更多的社會資本興辦小微環保企業服務機構,鼓勵他們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加快轉型升級,形成綠色的生產方式。
採訪中,不少代表委員表示,藍天保衛戰,不僅是環保工程,更是民生工程。要通過多種手段,調動企業減排積極性,提高每個人的環保責任意識,推進全民共治。
“露天礦山對生態環境影響嚴重,治理難度大,應多渠道籌措資金,實行省、市、縣財政共同投入機制,同時鼓勵社會資金參與礦山環境治理,加快研究推廣先進適用的治理技術和治理模式,規范礦山企業生產,防止舊賬未銷又添新賬。”省政協委員、省地礦局地質勘查技術中心主任郜洪強建議。 (記者 賈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