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黎英代表接受記者採訪。 記者 吳新光 攝
從2018年9月河北省政府正式批准威縣退出貧困縣序列以來,這個縣新增貧困人口和返貧人口均為零,沒有因病、因學、因災致貧和返貧人口。威縣是如何做到的?
“脫貧出列后,我們及時實施戰略轉移,把防貧防返貧作為鞏固脫貧成果、實施鄉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抓手,構建‘1+4+4’精准防貧長效機制,消除貧困存量、控制貧困增量、杜絕返貧數量,防范貧困人口新增風險。”1月7日下午,省人大代表、威縣縣長商黎英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了防貧防返貧的一些經驗做法。
商黎英代表表示,具體來說,“1”即1個精准預警體系﹔“4”即保險防貧、四業富民、政策提升、社會救助“四大工程”﹔“4”即黨建引領、集體增收、改革助力、責任落實“四大保障”。
2018年8月,威縣召開縣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對鞏固脫貧成效、防貧防返貧工作進行安排部署。2019年3月,印發《威縣精准防貧工作實施方案》,率先建立縣級防貧中心,16個鄉鎮均建立防貧工作站,同時建立了鄉村網格預警機制。
商黎英代表介紹說,威縣超前謀劃,構建一個防貧防返貧精准預警體系。按照“近貧預警、驟貧處置、脫貧保穩”總體思路,用改革的辦法防貧堵貧,控制貧困增量,從源頭上筑起發生貧困的“截流閘”“攔水壩”。探索“互聯網+防貧”模式,依托邢台市防貧防返貧預警監測評價保障體系(試運行),在實現數據共享基礎上,開發防貧模塊,設置醫療救助、教育救助、因災救助、民政救助、政策宣傳、綜合協調、保險辦理等查詢窗口,建立即時申報、快速處置、流程查閱、政策咨詢、服務評價等業務,讓防貧、防返貧插上智慧和科技翅膀,實現防貧預警與預警對象“零距離”。
商黎英代表介紹說,威縣持續深化“四大工程”,建立防貧防返貧的支撐結構。著眼保証現行標准下的脫貧質量,既不降低標准也不吊高胃口,著力在增收入、減負擔、提內力、降風險上下功夫。
一是實施保險防貧工程,確保突發意外可救助。縣財政每年投入500余萬元,創新實施邊緣戶“防貧險”、已脫戶商業補充險、扶貧產業“三險聯保”等,構筑脫貧致富的風險防范屏障。
二是實施興產業、強就業、促創業、發展手工業“四業”富民工程,確保群眾增收可持續。
三是實施政策提升工程,確保公共服務有保障。在不折不扣落實上級惠民政策基礎上,把教育、醫療、住房作為最大民生,創新優化服務供給,確保群眾高標准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四是實施困難救助工程,確保兜底保障全覆蓋。健全政策救助與社會救助相結合的困難救助體系,為貧困群眾提供必要幫助,在全社會形成關心關愛困難群體的良好氛圍。(記者吳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