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解讀︱展望2020(下):精准發力保障改善民生

2020年01月08日09:47  來源:河北新聞網
 
原標題:報告解讀︱展望2020(下):精准發力保障改善民生

  2019年8月,無人機拍攝的阜平縣龍泉關鎮一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資料片)記者 趙海江攝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圍繞民生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作出一系列部署,提出著力增進民生福祉,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

  “對特殊貧困人口兜底保障,確保完成剩余3.4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

  “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在治理污染、修復生態中加快營造良好人居環境。”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精准發力,持續實施20項民心工程,用心用情用力辦好群眾得實惠的好事實事。”

  ……

  政府工作報告中一條條關於民生的安排部署,勾勒出一幅清晰的2020年河北民生建設藍圖。

  確保完成剩余3.4萬貧困人口脫貧攻堅任務

  隻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2019年,河北省扶貧脫貧成效顯著。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收官之年,如何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完成?

  報告提出,要一鼓作氣、乘勢而上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9年,河北省舉全省之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來看,“兩不愁”已經基本解決,“三保障”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對此,報告提出,要落實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方略,在鞏固“兩不愁”基礎上,著力做好“三保障”工作。這是報告對決勝脫貧攻堅作出的具體要求,也是對貧困群眾實實在在的承諾。

  “對特殊貧困人口兜底保障,確保完成剩余3.4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報告明確提出了今年的脫貧攻堅目標。

  提升內生動力,深化產業、就業、科技扶貧,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的長久之計。

  報告提出,今年,要深化產業、就業、科技、教育和健康扶貧。

  對於“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區,易地扶貧搬遷是實現精准脫貧的有效途徑。2019年,河北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任務提前完成,30.2萬名貧困群眾搬出窮窩窩,過上了好日子。

  搬遷是手段,穩定脫貧才是目的。易地搬遷后,老百姓如何實現穩定脫貧?

  報告提出,要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全面完成1073個“空心村”治理任務。

  在發揮政府作用的同時,決勝脫貧攻堅還要凝聚更多企業力量。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河北省動員11182家企業和社會組織結對幫扶1.64萬個行政村,投入資金57.9億元,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與企業(商會)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

  根據報告要求,今年,河北省將繼續凝聚企業力量,推動“千企幫千村”結對幫扶全覆蓋。

  “四個不摘”,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脫貧攻堅任務的新提法。“四個不摘”指的是,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

  “經過多年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決勝階段,脫貧攻堅也取得了決定性進展。但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脫貧攻堅是一場持久戰,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的摘帽,並不代表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在此背景下,‘四個不摘’體現了扶貧脫貧政策的持續性,對防止返貧、實現高質量脫貧有重大意義。”專家認為。

  基於此,報告提出,要堅持“四個不摘”,鞏固脫貧成效,強化工作責任,完善長效機制,堅決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

  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2019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持生態優先,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美麗河北的生態底色日漸亮麗。

  新的一年裡,河北省如何持續做好生態環境治理工作?

  報告提出,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在治理污染、修復生態中加快營造良好人居環境。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要聚焦突出問題。大氣環境,是人民群眾關注的重點,治理大氣污染任務艱巨。

  為此,報告提出,打贏藍天保衛戰。具體來說,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推進重點污染企業退城搬遷,加快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深化燃煤鍋爐、揚塵、機動車、揮發性有機物等專項整治,持續加力治理“散亂污”企業。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是大氣環境治理的治本之策。去年以來,河北省以嚴格的環保、能耗、安全等標准倒逼結構調整。截至2019年11月底,全省PM2.5平均濃度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8%,其中5至9月份連續5個月PM2.5平均濃度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好水平。

  打贏藍天保衛戰,要嚴格環境監管執法,但又不能“一刀切”。對此,報告提出,落實應急減排差異化定量管控,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不搞“一刀切”。

  水是生命之源。營造良好人居環境,水環境治理同樣不可忽視。報告提出,打好碧水保衛戰,要嚴格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加強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編制重點河流、湖庫、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土壤質量狀況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生態安全和百姓生活,土壤污染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防治工作迫在眉睫。圍繞打好淨土保衛戰,報告提出,深化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深入開展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嚴厲打擊非法轉移、處置和傾倒危險廢物,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生態環境治理要標本兼治。修復生態環境,使其與經濟協調發展,是治本重要任務。為此,報告提出,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修復。完成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加強衡水湖、大運河河北段綜合整治。壓減地下水超採量6.6億立方米。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完成營造林800萬畝,壩上退耕還草180萬畝,打造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

  增進民生福祉,辦好惠民實事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就著力增進民生福祉,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精准發力,持續實施20項民心工程,用心用情用力辦好群眾得實惠的好事實事。

  報告對今年河北省就業、教育、社保、安全等有關民生福祉的各方面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條件。報告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把穩就業作為重中之重,推進就業促進工程,抓好高校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城鎮新增就業85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社保是民生之依。報告提出,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實現省級統收統支。穩步推進低保城鄉統籌,有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推行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建設養老服務體系,新建擴建一批城鎮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培育星級養老機構300家。

  居住環境和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息息相關。報告提出,優化居住環境。因城施策,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實施城中村、老舊小區改造三年行動計劃,加強電梯、管網、消防、停車場等配套建設,改造城中村192個、城市老舊小區1369個。加大城市困難群眾住房保障力度。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寄托著千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報告提出,提升教育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具體來說,要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新改擴建300所公辦幼兒園。實施城鎮義務教育擴容增位工程,新改擴建城鎮義務教育學校校舍40萬平方米。有效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上學。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規范和支持民辦教育發展。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就加快健康河北建設,報告提出,要落實健康中國戰略,加強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防控,開展免費婚檢、孕檢,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大全科、兒科醫生培養力度,提高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醫療服務。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加快中醫藥強省建設。

  此外,河北省還將統籌推進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和全民健身,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1700處,全省室內滑冰場(館)達到200個。

  文化旅游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產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藝精品創作生產。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程,著力打造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加快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和太子城、中山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做好雄安新區和正定古城等文物保護。推進“文化+旅游”“生態+旅游”,打造精品線路,辦好省市旅發大會,國家級、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達到15個,旅游業總收入突破1萬億元。

  生命高於一切,安全重於泰山。報告提出,推進平安河北建設。

  報告還提出,加強國防動員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強化退役軍人服務保障,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做好民族宗教、新聞出版廣電、外事僑務、人防海防、氣象地震、援藏援疆、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紅十字、關心下一代等工作。 (記者 王思達)

(責編:祝龍超、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