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磁縣人民醫院醫生對住院的一位五保老人患者悉心診療。該院與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在科研、臨床、人才培訓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全面提升腫瘤防治、研究水平。該院還在46個村建立以專家名字命名的健康小屋,把醫療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記者 杜柏樺攝
【閱讀提示】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起付線降低,報銷比例由50%提高到60%,實行集中帶量採購,藥品價格大幅下降,所有二級以上醫院全部實行預約挂號……近年來,隨著醫改的深入推進,河北省群眾看病就醫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但是,要徹底改變“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仍有諸多難題需要破解。其中,醫療資源總量不足、配置不均衡,尤其是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薄弱,是當前最突出的短板和最大的痛點。如何補齊基層短板,提升基層服務能力,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及時、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成為出席省兩會的代表委員們關注的話題。
醫聯體建設,“聯體”更要“聯心”
建設醫聯體是深化醫改的重要步驟和核心任務。截至目前,河北省建立了多種模式的醫聯體,涵蓋了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其中基層醫療機構達1414個。醫聯體大醫院下派專家到基層醫院坐診、帶教、巡診,基層醫院有計劃地安排醫生到大醫院免費培訓,推行“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這些舉措有力推動了群眾家門口醫院的發展壯大。
然而,由於缺乏相關配套機制,一些醫聯體“聯體”不“聯心”,存在“聯而不通”“重形式輕實質”等現象。
“要發揮好醫聯體的作用,其核心在‘利益緊密’,關鍵是‘結成一體’,真正做到同心同行。”省政協委員、省中醫院黨委書記孫士江說,應從政策層面明確醫聯體的發展方向和遵循原則,完善其外部治理和內部運行機制,統籌其規劃建設、投入保障、人事安排和考核監管等重大事項。同時,要按照“人、財、物統一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不同層級、不同類別醫療機構間的分工協作,讓醫聯體內各成員單位都有各自的目標和工作側重。
醫保支付方式是制約醫聯體“聯心”的最大瓶頸。省人大代表、故城縣醫院院長居艷梅建議,要強化醫保對改革的支撐作用,推行“總額管理、結余獎勵、合理超支分擔”醫保支付方式,鼓勵醫聯體自覺調整內部關系,降低醫療支出,引導醫務人員下基層、進社區、進家庭。
孫士江委員還建議,要進一步加強信息化建設,加強醫聯體內床位、號源、設備的統籌使用,組建檢驗、心電、病理、影像等資源共享中心,構建“下級檢查、上級診斷”的診療模式。同時還應建立醫聯體統一採購機制,藥品耗材統一採購、統一配送,實現用藥銜接、處方自由流動。要積極推行薪酬制度改革,指導醫聯體制定績效考核分配辦法,提高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做強基層醫療機構,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除抓好醫聯體建設外,代表委員還建議,要抓好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也就是由鄉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實行人員、財務、藥械、業務、准入退出、績效考核等“六統一”管理,全力推動鄉鎮和村級醫療衛生資源的深度融合。
借力“互聯網+”,將大醫院“搬”到基層
在優質資源短缺的當下,大醫院專家的門診、教學、科研等任務本身就很繁重,要長期安排他們去基層坐診、指導,並不現實。
2018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推進遠程醫療服務覆蓋全省所有醫聯體和縣級醫院,並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不斷延伸,逐步建立功能完善、互聯互通的遠程醫療服務體系。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發展遠程醫療服務,成了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一個重要舉措。”省政協委員、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副院長張志強說,醫藥衛生系統的信息化建設,已成為引導就醫秩序新的手段和方向。
“2018年,故城縣醫院投資百萬元建設了遠程心電診斷中心,覆蓋全縣21個鄉鎮衛生院。”居艷梅代表介紹,老百姓在鄉鎮衛生院做完心電圖立即上傳至心電中心,3分鐘內縣醫院專家就會出具診斷結果,並傳回鄉鎮衛生院。
“這種‘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的遠程在線診斷服務模式,如同將縣醫院‘搬’到老百姓家門口,讓多方受益。”居艷梅代表說,截至2019年12月,故城縣醫院共為鄉鎮衛生院出具診斷報告86104份,其中心律失常25830份、心肌梗死664例,雙方上下聯動搶救危重病人和心梗患者193例,“目前,除遠程心電診斷中心外,我們醫院還建立了遠程影像診斷中心,其他的會診中心、病理診斷中心、醫學檢驗中心等正在穩步推進。”
遠程醫療離不開信息化建設。針對基層信息化建設滯后現狀,居艷梅代表建議,應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層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信息化水平,以便更好地與大醫院實現對接。
張志強委員還建議,應建立完善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制定統一的醫療信息標准體系,研究出台兼顧患者、醫院、醫保和互聯網企業等各方面利益的政策,不斷擴大服務范圍,拓展服務項目,實現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系統全覆蓋,從而推動大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之間互聯互通,信息、資源共享。
補人才短板,留住好醫生才能留住患者
2019年3月3日,邢台市橋東區家庭醫生到新東街社區為群眾提供上門服務。(資料片) 記者 趙永輝攝
省衛生健康委的統計顯示,2019年1至9月,河北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診人次同比增長12.9%,住院人次同比增長1.13%。
“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留在基層,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有了提高。”省人大代表、省中藥材產業協會會長劉建林說,服務能力提高,主要表現在基層醫生看病治病的技術和水平不斷提高,有能力“接得住”病人。
對此,省政協委員、邯鄲市衛生健康委主任周海平感受頗深。近年來,邯鄲市在全市推行“健康小屋”建設,組織大醫院專家到社區、鄉鎮坐診,並對基層醫生進行傳幫帶,大大提高了基層醫生的診療水平,“有了好的醫生、高的醫術,患者自然就留下來了。”
隨著醫改深入開展,河北省基層就醫環境和條件明顯好轉,但人才不足,結構不合理,進出渠道不暢通,尤其缺乏有經驗、高水平的全科醫生,無法滿足群眾對衛生健康的新期盼。
“補齊基層短板,必須首先補齊人才短板。”周海平委員建議,要充分利用好當前現有的優質醫療資源,通過醫聯體建設、城鄉醫院對口幫扶等形式,對接基層實際需求,選派專家“下沉”基層,既能最大限度發揮專家的傳幫帶作用,又能有效提高基層服務能力。
既要“引來人”,更要培養留住人。劉建林代表建議,要創新基層人才培養機制,制定全科醫生特崗計劃,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注重中醫人才的培養,推進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實施基層人才培訓項目。要建立完善大學生村醫激勵機制,暢通進出渠道。
“待遇低、社會地位低是基層留不住人的主要原因。”張志強委員建議,當前亟需建立有力的人才保障機制,將更多新增醫療資源投向基層,積極落實基層醫生各項優惠政策,建立完善符合基層崗位特點薪酬制度和績效考核機制,確保待遇向一線人員和業務骨干傾斜,改革基層職稱評審條件,切實增強基層醫生的職業吸引力和成就感。 (記者 張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