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戰在扶貧一線的蔚縣“70后”工作隊

2020年01月05日09:18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奮戰在扶貧一線的“70后”工作隊

奮戰在扶貧一線的“70后”工作隊

——記蔚縣退休老干部扶貧工作隊

在革命老區、扶貧開發“三合一”重點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河北省環首都扶貧開發示范區重點縣)——蔚縣,活躍著一支特殊的扶貧工作隊。這支工作隊由9位退休老干部組成,平均年齡70歲,被群眾親切地稱為“70后”扶貧工作隊。

在一年多的時間裡,9位退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員一起,發揮自身優勢,先后帶動1000多個貧困戶穩定脫貧。不僅成為當地脫貧攻堅力量的有力補充,更為當地黨員干部起到積極的示范和帶動作用。2019年12月16日,在全國離退休干部“雙先”表彰大會上,他們獲得“離退休老干部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參會代表李樹泉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隨時都聽從黨的召喚”

2018年9月,正是蔚縣全力打好脫貧攻堅翻身仗的關鍵時期,但是駐村工作隊力量不足,扶貧任務艱巨。蔚縣縣委書記梁昆介紹,在此情況下,縣委班子想到了離退休干部這個特殊群體,“離退休老領導、老同志們政治立場堅定、工作經驗豐富、群眾基礎牢固,無疑是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寶貴力量。”於是,蔚縣縣委、縣政府向老干部們發出號召。

在北京帶孫子的退休老干部李樹泉接到縣裡打來的電話,動員他加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來。“我們雖然退休了,但還是黨員,隨時都聽從黨的召喚。”李樹泉說,他和老伴兒商量后決定,讓兒子雇保姆看孩子,他則很快收拾行囊准備趕赴扶貧一線。

75歲的馬忠發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病症,家中還有92歲高齡的老母親需要照顧。接到縣裡的通知后,馬忠發把老母親托付給其他兄弟姐妹,自己果斷報了名。64歲的陳義山有一個殘疾女兒,盡管如此,他也毅然報了名……

最終,縣裡研究決定,選定原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建華(蔚縣籍),縣人大常委會原主任溫祥,縣政協原主席蔡德新,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連元德、李樹泉等9名退休干部組成一支“退休老干部扶貧工作隊”,分包蔚縣9個重點難點村。

九老扶貧,各顯其能

在蔚縣常寧鄉小庄村,老百姓以前從沒聽說過的中藥材鐵皮石斛,現在卻成了大家伙脫貧的好幫手。李建華來到小庄村后,利用身邊的資源,經過多方調研,引進了鐵皮石斛種植。他先后多方籌資220萬元,指導幫助常寧鄉小庄村建起種植大棚10個。在他的帶動下,小庄村成立了農業種植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的經營模式種植鐵皮石斛,經營收入按照村集體、貧困戶、非貧困戶三方進行合理分配,不僅使農戶持續增收,同時使集體經濟得到充實。

像李建華一樣,扶貧工作隊的9位老干部各有專長,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扶貧崗位上各顯其能。

去年以來,下宮村鄉西庄頭村80多人組成的農民太極隊成為周圍十裡八鄉有名的健身隊伍,而這支隊伍的組建者和教練就是該村的扶貧老干部連元德。連元德是蔚縣太極拳協會會長,下村后,他發現村裡很多中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為此他利用自己的專長,動員村民習練太極拳強身健體。

由於缺乏健身理念,村民對練習太極拳並不積極,連元德卻不放棄。從1人到3人、到10人……如今,農民太極隊隊員已經發展到80多人。

“不要小看這支隊伍,通過健身,村民們的體質有了明顯改善,不少常年吃藥的都不吃了。”連元德告訴記者,不僅強身健體,太極隊還成為提升全村凝聚力的平台和載體,西庄頭村的村風民風因此明顯好轉。

陳家窪鄉下元皂村是抗日英雄馬寶玉的家鄉,也是退休干部馬忠發的老家。多年來,馬忠發一直致力於宣傳弘揚馬寶玉的英雄事跡。回村后,在他的組織下,村裡多次舉辦各類紅色教育活動,並積極募資修繕馬寶玉展廳,修復烈士陵園,並以此為抓手帶動了下元皂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退休干部郭敬文到暖泉鎮西辛庄村扶貧以來,多次組織為村裡的貧困戶捐款捐物、慰問演出等活動,不僅給村民們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也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愛與溫暖。

村民們離不開我們,我們也離不開他們

從2018年9月底奔赴扶貧一線到現在,已有一年多時間。回首過去的日子,幾位退休老干部感慨良多。

“比原先上班還忙,沒有禮拜天。”連元德告訴記者,看著村裡一天天發生的變化,村民從最初的不信任到完全信賴,他感到無比欣慰,“現在3天不去村裡,那邊就打電話催著讓去。村民們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們。”

從蔚縣縣城到下皂元村有大約35公裡,已經75歲高齡的馬忠發一個月有20多天要自駕車往返於縣村之間。中間途經109國道,運煤貨車較多,駕駛難度大,盡管如此,依然不能阻擋馬老的熱情,“能回村扶貧,為家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我夢寐以求的。”

66歲的退休干部田林住在代王城鎮,與扶貧村水北二村同屬一個鎮,隻隔幾裡地。田林騎著電動車,幾乎天天往水北二村跑,“有事兒就處理事兒,沒事兒就走訪農戶。”老伴兒數落他,“這麼大歲數閑不住。”田林說,自己出生在農村,一輩子工作在農村,“有一分熱就發一分光,老有所為,是人生幸事。”(記者李艷紅)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