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游子归乡、阖家团圆,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
值此佳节,河北各地“非遗”文化各显神通,
为广大群众烹制“色、香、味”俱佳的文化大餐。
人民网河北频道带您走进“非遗”里的春节,
找寻满满的“老味道”
和浓浓的“文化味儿”。



涉县赛戏:中国古代戏剧的“活化石”
2008年6月,邯郸赛戏(涉县赛戏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涉县赛戏在活动上倡导全民参与,是中国古代戏剧的活化石,目前在该县上清凉、弹音村等村流传。

大厂花丝镶嵌:镶嵌技艺传祝福 祥丝万缕贺新春
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手工技艺,为“花丝”和“镶嵌”两种技艺的结合。2008年,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孟村李店子大鼓:敲出来的幸福生活
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李店子大鼓是一种群众性的民间敲击舞蹈艺术。于2017年12月入选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鼓为首,配以镲、铙、锣,根据鼓点齐奏,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震撼力。

京东大鼓:鼓韵颂经典 曲艺传虎年
京东大鼓是一种采用京东方音说唱表演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约形成于清代中叶,是北方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曲种。2006年,京东大鼓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中华传统艺术的瑰宝。

耿村民间故事:故事里的新年
六百年时光,耿村故事,口口相传、世代珍藏。在耿村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孩童,故事张口就来。从开天辟地的神话,到各朝代的奇闻逸事、民间传说,耿村流传的故事无所不有。百年来,耿村故事里也不乏关于“年”的记忆,这些故事,虽历经久远,但依然雕刻在每个耿村人的心里。耿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到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名头响当当的“中国故事第一村”。

晋州郭顺其酥糖:400年前的甜蜜
在人们节假日待客的传统中,糖是必不可少的吃食。在晋州农村有个习惯,每逢年节,人们走亲访友时,都要带上酥糖作为礼品,而西旺村郭家酥糖便成为他们的首选。这种酥糖的制作技艺至今传承了五代,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被列入石家庄市第七批非遗名录。

井陉矿区红脸社火:传统的狂欢
社火,始于祖先对土地和火神的崇拜、祭祀,作为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红脸社火在井陉矿区及井陉一带有着丰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渊源,可以说现在的三十个村(居),基本上都有(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过红脸社火,成为矿区及井陉一带独有的文化艺术珍品。
- 衡水武强年画
- 涉县赛戏
- 定州缂丝
- 广宗梅花拳
- 辛集农民画
- 衡水内画
- 唐山皮影戏
- 乐亭大鼓
- 大厂花丝镶嵌
- 永清扎刻
- 孟村李店子大鼓
- 廊坊京东大鼓
- 香河安头屯中幡
- 耿村民间故事
- 晋州郭顺其酥糖
- 井陉矿区社火
- 新乐城·羲宴蒸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