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游子归乡、阖家团圆,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

值此佳节,河北各地“非遗”文化各显神通,

为广大群众烹制“色、香、味”俱佳的文化大餐。

人民网河北频道带您走进“非遗”里的春节,

找寻满满的“老味道”

和浓浓的“文化味儿”。

武强年画:迎春送福 贴出来的美好愿望

武强年画是民间艺术,因产地在河北武强县而得名,是我国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人员誉为“东方圣经图解”。

涉县赛戏:中国古代戏剧的“活化石”

2008年6月,邯郸赛戏(涉县赛戏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涉县赛戏在活动上倡导全民参与,是中国古代戏剧的活化石,目前在该县上清凉、弹音村等村流传。

定州缂丝:织中之圣 一寸缂丝一寸金

定州缂丝(织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中国全史中记载“宋代是历史上缂丝艺术品的鼎盛时期,以定州生产的最为有名”。

广宗梅花拳:一招一式练出精神 一老一少薪火传承

梅花拳是一种武术拳种,全称干支五势梅花桩,因习武者在植地呈梅花桩的木桩上练习而得名。落地演练以后,简称梅花拳或梅拳。

辛集农民画:画笔描绘新生活

辛集农民画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入选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创作题材丰富、构思奇巧、色彩艳丽,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抒发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心声。

衡水内画:方寸壶中绘就大千世界

衡水内画是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画诞生于乾隆末年,使鼻烟壶工艺达到“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的艺术效果,被称为鬼斧神工的艺术。

唐山皮影戏:越古穿今演绎百态人生

唐山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唐山皮影戏起源于滦州,又称为滦州影、驴皮影。

乐亭大鼓:一弦一板道尽千古兴替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民间鼓曲艺术的主要曲种之一,起源于乐亭乡间,至今有两百年的历史,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厂花丝镶嵌:镶嵌技艺传祝福 祥丝万缕贺新春

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手工技艺,为“花丝”和“镶嵌”两种技艺的结合。2008年,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永清秸秆扎刻:展现中国古建筑之美

永清扎刻就是用高粱秸秆扎刻而成的各类工艺品,从传统的蝈蝈笼、秸秆花灯,到扎刻各类仿古建筑模型,作品都需要精工细作。

孟村李店子大鼓:敲出来的幸福生活

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李店子大鼓是一种群众性的民间敲击舞蹈艺术。于2017年12月入选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鼓为首,配以镲、铙、锣,根据鼓点齐奏,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震撼力。

京东大鼓:鼓韵颂经典 曲艺传虎年

京东大鼓是一种采用京东方音说唱表演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约形成于清代中叶,是北方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曲种。2006年,京东大鼓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中华传统艺术的瑰宝。

安头屯中幡:欢乐喜庆闹新春

安头屯中幡起源于隋唐,到了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曾收到过清朝乾隆和咸丰两位皇帝御封。安头屯中幡始于大运河,兴于大运河,已流传千年,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耿村民间故事:故事里的新年

六百年时光,耿村故事,口口相传、世代珍藏。在耿村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孩童,故事张口就来。从开天辟地的神话,到各朝代的奇闻逸事、民间传说,耿村流传的故事无所不有。百年来,耿村故事里也不乏关于“年”的记忆,这些故事,虽历经久远,但依然雕刻在每个耿村人的心里。耿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到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名头响当当的“中国故事第一村”。

晋州郭顺其酥糖:400年前的甜蜜

在人们节假日待客的传统中,糖是必不可少的吃食。在晋州农村有个习惯,每逢年节,人们走亲访友时,都要带上酥糖作为礼品,而西旺村郭家酥糖便成为他们的首选。这种酥糖的制作技艺至今传承了五代,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被列入石家庄市第七批非遗名录。

井陉矿区红脸社火:传统的狂欢

社火,始于祖先对土地和火神的崇拜、祭祀,作为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红脸社火在井陉矿区及井陉一带有着丰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渊源,可以说现在的三十个村(居),基本上都有(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过红脸社火,成为矿区及井陉一带独有的文化艺术珍品。

新乐城·羲宴蒸碗:味蕾上的新年

蒸碗是一种独特的传统美食,以各类肉食为主。新乐城?羲宴蒸碗至今已有150年历史,是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当地婚庆、重大节日招待尊贵客人时,不可缺少的一套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