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北频道

非遗里的春节|唐山皮影戏:越古穿今演绎百态人生

2022年02月07日11:01 |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石家庄2月7日电 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面哈哈笑……

在河北省滦州皮影博物馆,滦州市中山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围坐在老师身旁。一束投射幕布的灯光背后,影人在他们的操控下,伴随时而婉转、时而激昂的唱腔上下翻飞,上演了开头的那一幕。

正在教授孩子的,是中山实验学校皮影艺术团的老师李志新。他从小就是个“影膏药”,每到农闲或者逢年过节,就会追着戏班子串着村看。

“皮影戏,在我们昌(昌黎)滦(滦州)乐(乐亭)一带农村可有群众基础啦,人人都会哼哼两句。”李志新回忆说道,小时候,一听说有戏班子来,太阳偏西,大伙儿就陆续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把广场挤得水泄不通。

而现在,想看皮影,更多是在博物馆。据了解,滦州皮影博物馆是河北省首家皮影专题博物馆,馆内的展板记录了这一古老艺术: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融绘画、刻纸、说唱、戏曲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皮影还走出国门,在西方被誉为现代电影的“鼻祖”。

在皮影戏的众多流派中,唐山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滦州影是其主流。李志新说,民国年间重修的《滦县志·戏剧》篇就有记载:“用薄片透明之驴皮,雕成人物等形,夜间于台上架纸窗,借灯光映照,远视之意态生动,惟妙惟肖,故谓之影戏。”

“欢天喜地辞旧岁,瑞雪纷飞春意浓。”说话之间,李志新随口哼出几句应景儿的新春曲调,“即便是融合了现代气息的唱词,依然能听出地道的老呔儿乡音。”

除了音调,唐山皮影的人物造型也很有特色。“通天鼻,樱桃口,尖下巴,这是唐山皮影区别于其他地区皮影的主要特征。”李志新说,人物一般以侧面形象面对观众,这在某一年央视春节晚会的皮影题材舞蹈《俏夕阳》上也有所体现。

学生在学习制作皮影。李勇摄

又到一年春节,博物馆里的非遗体验活动也热闹起来。李志新左手握住固定住影人脖子的主杆,右手控制两根连接胳膊的手杆,在灵动巧手的操控下,竹竿时张时合、有紧有慢,影人随之灵动蹁跹。

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要赋予影人生活和灵魂,除了需要‘握如千钧、动似鸿毛’的技术,还需要吃透剧本,并与唱白、伴奏配合好。”李志新说到这里,还给孩子们讲了一个习俗。

他从小追着戏班子跑,知道一个延续几百年未变的习惯:每次皮影戏演出过后,影匠会把影人的头茬摘下来,将头部和身子分开放,说是若不摘,影人就会“活”了。由此可见,表演的活灵活现。

可是,进入新时代后,受电子产品和各种娱乐活动的冲击,古老的非遗文化被逐渐边缘化。皮影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觉得练皮影吃功又不怎么赚钱,乐意学习得也少。

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非遗进校园成为各地政府大力扶植的事。这,也为日渐式微的皮影戏争取了生存空间。

学生在学习制作皮影。李阳摄

中山实验学校从2012年建校之初,就将皮影艺术引入教学,在皮影艺术家的指导下,编创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皮影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教材作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学校还邀请他们欣赏通俗有趣的卡通、寓言皮影剧。在与国外学校举行联谊活动时,外国的小朋友也都十分“痴迷”这门特殊的艺术,表示想动手学习一下。

“要在旧时候啊,孩子想学艺可难啦,遇到保守的老艺人还会‘留一手’。但是现在,我们是‘唯恐孩子不去学手艺’。”李志新感叹到。

先用钢针在透明的驴皮上划出初稿,然后用刀具深入细致地镂刻,再用毛笔给部件敷彩,最后将身体的各个部位组装成完整的人物……在博物馆内的体验区,道具制造老师王淑慧手把手教授孩子们制作影人。

“学生们从一年级时用纸撕开始,到用塑料板刻,再到用驴皮雕,循序渐进地学习。”王淑慧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非遗表演也吸收了声、光、电等现代化元素,皮影戏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中。

“我们不愿让博物馆成为皮影的最终归宿。”王淑慧希望,在新的一年,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喜欢这门艺术,让昔日的非遗重现光彩。(付兆飒、张晓悦)  

(责编:方童、祝龙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
  • 常怀"赶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
  • 探馆vlog:走进保定博物馆、美术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