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河北樂亭:米糧川“擠走”鹽鹼灘

2021年11月01日15:34 |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小字號

樂亭沿海稻區俯瞰圖。 劉江濤攝

人民網石家庄11月1日電 (付兆颯)“今年,一畝地起碼打1600斤稻谷。”近日,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古河鄉李各庄村稻農李福生搓開一顆稻穗,隻見裡面露出裡面飽滿的果實。在他身后,6台聯合收割機依次駛入稻田,卷起金燦燦的稻子,展現出黑黝黝的土地,“以前這裡隻長鹽蓿菜,長不了糧食。”

據了解,李各庄村是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的一個沿海村,離海不到10公裡,土地都是鹽鹼地。“咱和地最親。”老李說,以前村子荒灘多耕地少,村民們就一點點從鹽鹼灘裡“搶”出耕地,巴掌大的地方都得種上庄稼。

和鹽鹼灘“搶地”可不是易事,老李用了數年時間才“搶”出10余個地塊,加起來不過3畝多。“用鐵鍬鏟掉地上的一層‘白鹼’,再蓄上雨水,把土裡的鹽鹼壓下去,地邊挖好溝,用來排鹽鹼。”老李回憶起一把鐵鍬“平”鹽鹼的過往,心中五味雜陳,“有了耕地,才有糧食。”

樂亭原野水稻專業合作社社員正在操作農機收獲水稻。 劉江濤攝

樂亭擁有全省四分之一的海岸線,境內近三分之一的鄉鎮毗鄰渤海,廣受鹽鹼之害。近年來,樂亭“搶灘”鹽鹼地,通過建設台田種植區、改善排水灌溉系統等方式方法發展水稻種植。據統計,全縣已累計從鹽鹼灘中“搶”出稻田地4萬余畝。

老李蹲在地壟上,抓起稻田中一把濕潤的黑土,“炫耀”著土壤的肥沃,“這是‘狀元田’,好年頭兒每畝能打2000斤稻谷!”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值得夸耀的數字,相比以前畝產僅六、七百斤的產量,今年即便受氣候影響有些減產,但稻田的收成也還不錯。

“以前因為糧食畝產低,我們村被人叫‘下庄’。”這個稱呼一直是老李心中的一根刺兒,他把“開荒”的勁頭兒也用到了鑽研種植技術上,到省裡“蹲守”農研所教授,到市裡走訪農業專家,邀請縣裡的技術員到田裡現場指導。

靠著一股子鑽勁,老李學成了鹽鹼地水稻種植的“土專家”,說起鹽鹼地的種植經驗,老李如數家珍:“鹽鹼地施肥一定要測土配方,缺啥補啥……預防病虫害可以用微生物菌劑……”

樂亭原野水稻專業合作社社員正在操作農機收獲水稻。 劉江濤攝

如今,昔日廣袤的鹽鹼荒灘,變成一片片的綠色良田。為了提高“地力”,在拓展水稻種植面積的同時,樂亭大力發展水稻科學種植體系,引進、示范、推廣測土配方、生態種植等新技術,不斷更新水稻品種,使水稻畝產持續穩定增加,鹽鹼地水稻平均畝產已突破800公斤。

在老李的記憶中,水稻的種與收都有著強烈的“儀式感”:稻田地裡,插秧或收割的隊伍橫向一字排開,人與人相隔數米,綿延出一裡多地,大家伙兒幾乎同步向稻田深處推進。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日益加快,這幅“壯闊”的畫面一去不返。“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老李心疼那些好不容易“搶”出來的耕地又被“撂荒”,便開始承包村裡人不再耕種的土地。

當手裡土地達到近百畝的時候,老李遇到了新難題,人工耕種費用高,耗時長,已不適用於規模化生產。他咬了咬牙,用一年的收入買了一台12馬力的小拖拉機,開始“涉足”機械化作業,“一台拖拉機一天可以耕20畝地,頂10個壯勞力。”

樂亭原野水稻專業合作社社員正在操作農機收獲水稻。 劉江濤攝

2009年,老李創辦了樂亭原野水稻專業合作社,實行工廠化育苗,實現了插秧不彎腰、植保打藥不背包、秋收割地不動刀的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本縣水稻種植面積3萬畝。

這,是樂亭縣大力扶持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縮影。正是為了破解勞動力減少等制約農業發展的難題,全縣鼓勵土地流轉,推動規模化、現代化種植,確保水稻種植面積不減,產量穩增。

“現在一些稻田大戶還引進了稻田蟹、稻田鴨等種養結合新模式,推出了‘稻田認養’休閑農業,我們都予以鼓勵,並選派農技專家,全程進行跟蹤服務,及時總結經驗,為保障糧食安全、推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樂亭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強信心滿懷地說。

(責編:張曉博、祝龍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滄州)中小企業合作論壇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