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北频道

“千年运河 华彩蝶变”系列报道之二

沧州武术 吴桥杂技 大运河畔非遗传承“忙”

2021年07月20日14:30 |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通南北,贯古今,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大运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活化”之河。

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它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延展空间、促进了当时的经济繁荣,也拓展了文化交流。

伴随着大运河廊坊段、北京段同步实现旅游通航,在这个夏天,大运河的话题再次陡然升温……

大运河河北段河道总长约530余公里,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雄安新区等地。河北段传承、保护的怎么样了?文化带建设有哪些新进展?近期,人民网深入廊坊、沧州、衡水等多地进行探访,为您带来“千年运河 华彩蝶变”系列报道。

近日在沧州大运河河岸公园一群武术爱好者在演练。 人民网 袁志广摄

人民网石家庄7月20日电 (袁志广)每天清晨,在沧州大运河河岸公园,61岁的李俊德和他的伙伴们都会操练起来。场地旁边的架子上的大枪、苗刀、疯魔棍等武术器械很是醒目。

类似的场景,在沧州中心城区的公园广场、街边空地几乎随处可见。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推进,沧州武术、吴桥杂技,作为大运河滋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沧州,武术和杂技已超越了单纯技艺的传承,成为探寻历史、讲好“大运河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把武术健身体验培育成“招牌”

李俊德是沧州六合拳第五代传承人,他说,“自我记事起,几乎家家都有人练武术。那时,人们管练武术还叫‘练把式’。‘把式’练得好,既能强身又能自保。”

李俊德,对小时候的把式场子仍有深刻的印象——那时候每天早晚,小小的院子里总是拳来脚去,生龙活虎。“我四、五岁的时候,就跟在大人后面比划。没人来的时候,我就缠着父亲教我功夫。”李俊德表示,沧州习武之风历史久远。

据介绍,沧州武术起源于春秋时期,历经两千余年陶冶嬗变,到清末民初,臻于鼎盛。世人熟知的“大刀王五”王正谊、“千斤王”王子平、“一代跤王”佟忠义、“神枪”李书文等皆出自沧州。

“沧州武乡的形成,与其沿河滨海、南北要冲、畿辅重镇的特殊地理位置,多民族聚居、科考推动等复杂历史因素关联紧密,更与其侠义豪放、古道热肠、率真刚毅的鲜明地域品格密切相关。”沧州市武术办主任刘永福介绍说,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水陆交通便利,是官府商贾走镖要道,因此,沧州镖行、旅店行业兴盛,至清末,“镖不喊沧”已成业内常规。

据统计,源起或流传于沧州的武林门类或独立拳械达53种,占全国129个武术拳种四成。六合、八极、迷宗、疯魔棍、苗刀等主要分布在沧州市区及东南部县市;在西北部县市主要是形意、戳脚、翻子、少林等;太极拳、八卦掌则遍布沧州全市。

如今在沧州,武术早就超越了单纯的健身和竞技,成为探寻历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在,从武馆武校到公园河畔,从群体组织到独自习练,沧州这片热土上,到处都是习武者的身影。”李俊德表示,据不完全统计,沧州市境内习武者近200万人,武术人口所占比例达到26%。

据介绍,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发展机遇,沧州早已不再沉湎于“镖不喊沧”的陈年往事,“激活武术文化、将武术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呼声也得到了当地职能部门的重视。

当地相关部门出台了具体政策,支持武术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当地计划依托沧州武术的品牌和优势,支持武术产业延伸扩展产业链条,把武术健身体验培育成为健身休闲产业的招牌。

杂技艺术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除了沧州武术,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生机、新活力的,还有吴桥杂技。

在河北吴桥,有这样一句民谣——“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艺儿,人人有一手”,吴桥人对杂技有着特殊的喜爱。

大运河畔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 吴桥县委宣传部供图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出访西欧十四国时,所到之处,华侨中无不有吴桥杂技艺人,周总理欣喜赞道:“吴桥真不愧是杂技之乡!”“杂技之乡”因而得名。

“2006年,吴桥杂技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如今杂技已经成为吴桥的一大招牌。”河北省吴桥县副县长刘秀梅表示,目前该县有各类杂技文化企业131家,与杂技相关联从业人员3万多人。以吴桥命名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有30多年历史,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国际马戏节并称“世界杂技三大赛场”。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运河)两岸度春秋……’这是吴桥艺人中口口相传的锣歌,其实,也真实反映了杂技与运河的渊源。”刘秀梅介绍说,大运河在吴桥县境内直线距离25公里,河道长度却达到34.8公里,“九曲十八弯”的秀美河段也哺育了当地的杂技艺人。

“过去,许多吴桥艺人通过运河南上北下,传播杂技文化。现在,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推进,吴桥杂技也焕发了青春。”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常务副校长齐志义说,自2002年招收第一批留学生以来,该校已为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24个国家培训杂技学员近500人。

“我们培养的不仅是杂技人才,更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齐志义说,毕业后他们走到哪里就把在中国学的杂技带到哪里,“他们在学校传承我国这一古老艺术,同时把中国的杂技带回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杂技的魅力。”

(责编:张晓博、祝龙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人民网带您走进河北省应急管理厅应急科普体验馆
  • 河北邱县:电力助力“三夏”保丰收
  • 保定消防:新时代“火焰蓝”组歌《忠诚的名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