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觀察】綜合算力指數全國第一,為什麼是河北?

近年來,河北在算力領域異軍突起。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綜合算力指數(2024年)》報告中,河北登頂全國綜合算力指數榜首,廊坊市、張家口市更是在城市算力分指數中包攬冠亞軍。
這一結果讓不少人感到意外:傳統印象中並非科技前沿的河北,為何能在數字經濟的核心賽道上彎道超車?答案藏在政策布局、資源稟賦與產業生態的“三重奏”中。
政策布局:從“東數西算”到京津冀協同的智慧布局
河北的算力產業崛起,首先是一場“早出發、加速跑”的戰略勝利。早在2009年,當“大數據”概念尚未普及之際,廊坊便憑借毗鄰北京的區位優勢,率先規劃建設大數據產業園(現為人工智能產業園),開通項目“綠色通道”,攜手潤澤科技用188天建成創新應用中心。這種前瞻性布局,讓河北在國家“東數西算”工程提出前,就搶佔了京津冀算力協同的高地。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更為河北注入澎湃動能。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載地,河北積極承接數據中心、算法研發等產業轉移。2016年,張家口引入首家大數據企業后,迅速成長為國家級算力樞紐,如今投運服務器達172.24萬台,並支撐了“雙十一”千億成交額、卡塔爾世界杯直播等全球級算力需求。
秦淮數據工作人員在總控中心查看設備運行情況。陳亮攝
政策紅利疊加區域協同,河北逐步構建起“廊坊—張家口雙核驅動、多點輻射”的算力網絡,成為京津冀數字經濟的“動力艙”。邢台目前已成功點亮2000P算力,並將於5月底再建成3000P算力,形成冀中南地區首個5000P算力群。項目二期預計年底前搭建完成10000P算力集群所需環境,支持超100個AI大模型同時訓練,可跨區域調度、接入國家一體化算力網絡,建成長江以北最大的市場化AI算力樞紐節點。
綜合算力作為集算力、存力、運力於一體的新型生產力,是加速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動能。在算力、存力、運力、環境四個分指標評價體系中,河北均位於全國前列,表現突出。河北在用算力規模達35.2EFLOPS,算力分指數居全國第一。
存力方面,河北存力分指數居全國第四,存儲技術成熟度與產業鏈生態優勢顯著。運力雖排名第八,但河北憑借環京區位優勢,構建低延遲網絡通道,如全國排名前十的數據中心運營商已有5家先后在懷來落地,借助延遲低於2毫秒的光纖通道直連北京,高效承接京津冀數據洪流。
2024年,河北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優化算力布局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優化多元算力布局、強化智能算力與綠電協同供給、深化行業大模型應用和跨區域合作,構建“綠色集約、自主可控、場景驅動”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環境基礎:資源稟賦與產業需求的精准匹配
如果說政策是算力發展的“方向盤”,資源稟賦則是河北撬動算力經濟的“硬杠杆”。
從地理位置的視角分析,張家口與廊坊均處於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域的核心樞紐位置,具備顯著的戰略區位優勢。張家口市北接內蒙古高原,南抵首都北京,其獨特的“三面環山、一面臨京”地形特征,為建設現代化數據中心提供了天然的地理屏障與能源輸送優勢。廊坊市北接首都副中心,東臨渤海灣經濟帶,南連滄州運河經濟區,西與保定主城區及雄安新區形成半小時經濟圈,其“五向通衢”的交通網絡體系,為構建區域數據傳輸高速通道奠定了堅實基礎。
張家口市數據和政務服務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煥平介紹,張家口全域年均氣溫7℃,特別是壩上地區低於2.6℃,空氣濕度低、質量好,有利於算力基礎設施自然冷卻和延長使用壽命。同時,張家口屬風光二類資源區,太陽能發電可開發量達3000萬千瓦以上,風能資源可開發量達4000萬千瓦以上,是全國唯一由國務院批復設立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可再生能源裝機已超4000萬千瓦。
阿裡巴巴張北廟灘二期數據中心項目。武殿森攝
據了解,中國聯通之所以將大數據創新產業園項目落戶懷來縣,首先看中的是張家口的氣候條件有利於高耗能設備自然冷卻,可節約冷卻能耗40%。這種“靠天吃飯”的巧思,讓河北在“雙碳”目標下佔盡先機。
隨著河北省算力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數據中心運營商、雲計算服務提供商及人工智能企業等算力相關企業展現出強烈的區域布局意願。這些企業依托河北豐富的算力資源儲備和成熟的產業配套環境,通過規模化部署有效降低運營成本,同時借助區域協同效應顯著提升業務處理效率。
針對當前發展態勢,河北省工信部門已制定戰略規劃。“未來,河北將推動全省各類算力資源並入全國一體化算力平台,增進算力資源的跨地區、跨行業高效調度,形成京津冀算力一張網﹔強化算力企業與北京、天津的供需對接,推動京津兩地算力需求向河北轉移﹔加強產業園區建設,發揮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京津冀樞紐節點張家口數據中心集群優勢,提升產業承載能力。”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軟件產業處處長李劍說。
產業生態:從“服務器農場”到“智算創新雨林”
算力競爭不僅是基礎設施的比拼,更是產業生態的較量。河北的突破,在於將算力從“水電煤”般的公共資源,升級為驅動創新的“核反應堆”。
技術創新與場景落地的雙向奔赴,是河北突破的關鍵,技術優勢迅速轉化為產業勢能——河鋼集團依托算力開發的智能煉鋼系統,將單爐煉鋼時間縮短10%﹔攜手中國鋼研集團,推出一體化生產排程模型,可提升生產效率20%。
這種“算力+產業”的融合,本質上是數據要素與傳統生產要素的重構。目前,河北正在加快雄安數據交易所建設,推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支持開展數據流通、交易。
河北邢台太行智算中心機電保障系統。人民網 朱延生攝
“今年我們將立足算力優勢和先發搶跑優勢,借‘數’發力、乘‘數’而上,加快建設邢台智算產業園,推動數字經濟創業創新和傳統產業‘智改數轉’,加快構建‘算力+數據+算法+應用’的全鏈條生態,實現AI賦能垂直行業,大幅提升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全力打造冀中南地區數字產業基地,為邢台跨越趕超發展注入強勁動能。”邢台市委書記楊猛說。
盡管優勢顯著,河北仍需應對算力擴張帶來的電力壓力,未來需進一步推動電網升級與綠電消納。此外,如何通過政策引導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培育本地算力應用場景(如物流、制造業智能化),將是鞏固優勢的關鍵。
河北的轉型之路,不僅是資源與政策的勝利,更是數字經濟時代區域發展模式創新的縮影。從“鋼鐵巨人”到“算力先鋒”,河北正以多維協同之力,為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模式。
【記者手記】算力新局下的河北啟示
河北的綜合算力指數登頂,絕非偶然。它既是政策前瞻性與資源稟賦的化學反應,也是產業生態與區域協同的共生共贏。當“東數西算”重塑中國經濟地理,河北的實踐証明:完全可以通過差異化競爭,在數字經濟時代實現趕超。
未來,隨著“算力+”向制造、醫療、農業等領域滲透,河北需要進一步破解數據安全、能耗指標等挑戰。但毋庸置疑的是,這已為河北打開一扇通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大門——門后,是智能時代的無限可能。
相關閱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