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接續傳承 推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邯鄲市大名縣古城牆。 馮軍兵攝
人民網石家庄4月30日電 (林福盛)陽春四月,春風和煦。走進河北省正定縣,坐落在燕趙南大街旁的古典建筑陽和樓氣勢恢宏,慕名而來的游客在此參觀合影,並感受著這裡的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魂與脈,是城市的特色文化符號。河北省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建筑眾多。目前,河北省共有正定、承德、保定、邯鄲、山海關、蔚縣6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邢台、趙縣、定州、涿州、宣化、大名6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加快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編制、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持續改善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人居環境……近年來,河北省通過多項舉措進一步加強全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
秦皇島市山海關古城,天下第一關。 王金磊攝
“修舊如故”傳承歷史文脈
全長四千多米,城高13米。在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由城樓、炮台、瓮城組成的明清古城牆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城門上古城樓採用了木質結構,繪畫工藝優美精巧。
“從‘修舊如舊’到‘修舊如故’,隨著對古城牆修復理念不斷變化,大名縣對保護明清古城牆的修繕理念也在迭代升級。”大名縣明城管委會副主任楊光介紹時說,當地在確保古城牆建筑安全的基礎上,在選材、工藝等方面秉持匠心,按照傳統的材料及工藝對建筑進行維護保養,原汁原味保留建筑的歷史風貌。
楊光表示,大名縣位於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歷史文化悠久。現有不可移動文物184處,其中國保單位4處,省保單位9處,市保單位3處,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據了解,2014年7月1日,大名縣被河北省批復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成為該縣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更好地保護大名的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大名府文脈,大名縣編制了《大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明清大名府城修建性詳細規劃》。
近年來,大名縣為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堅持文物“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工作原則,對明清古城改造工程進行修繕,使其成為可閱讀的活歷史。其中包括修建護城河、建設城牆外綠化帶、建設北城門外公園、明城內修建環城馬道等十幾處重點項目。
秦皇島山海關古城。 王金磊攝
修繕恢復“千年古郡”風採
“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來到古城正定,參觀游覽名勝古跡,才不虛此行。“千年古郡”正定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寬敞的東城門廣場、巍峨的陽和樓,吸引著游客參觀、休閑。周邊齊全的配套設施、整潔的環境、濃郁的古城韻味,增加了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同時也給當地文旅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正定縣域內共有文物保護單位共38處,包括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處。早在2010年,當地編制了《正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了風動碑、府文廟、廣惠寺華塔、開元寺、凌霄塔、縣文廟、隆興寺等多部專項規劃。
近年來,正定縣相繼實施了榮國府景區及周邊環境提升、東城門(迎旭門)恢復、南城門(長樂門)系統和南城牆修繕、西城門(鎮遠門)遺址公園、北城門(永安門)遺址公園、陽和樓復建等24項古城保護和風貌恢復提升工程。
正定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昌驊介紹時表示,正定縣近年來通過全面開展古城保護工作,實施古城風貌恢復、提升、修繕等古城保護工程,重煥光彩的“千年古郡、北方雄鎮”風貌,讓廣大游客可以盡情感受定格隱藏於歷史中的正定記憶。
邯鄲市大名縣古城牆。 馮軍兵攝
建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長效機制
據介紹,河北省加快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提出各地編制(修編)期限至2035年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增強保護工作的科學性、整體性和嚴肅性。
在強化組織領導方面,河北省明確各地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組織領導,進一步健全名城保護組織機構,完善監管職能,扎實推進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相關工作。
“河北省加大資金投入,拓寬資金渠道。明確各地加大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資金投入,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多渠道籌措,鼓勵社會各界以多種投資方式參與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充分發揮歷史文化遺產價值。”河北省住建廳城管處處長朱衛榮說。
此外,河北省因地制宜推進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綜合環境提升工程,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制定基礎設施完善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年度實施計劃,根據輕重緩急合理確定項目安排。
“不斷完善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內綠化、供水、排水、供熱、供氣、照明、公廁、環衛等市政基礎設施,持續提升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宜居性,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朱衛榮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