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經濟崛起,河北如何布局

2021年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上,工作人員為一名老年人介紹新款輪椅。(新華社資料片) 新華社記者 才揚攝
老年消費新機遇。新華社發
國務院不久前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著重強調發展壯大老年用品產業,加強老年用品研發制造,廣泛開發滿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需求的老年生活用品。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上述規劃首次提出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區域,規劃布局10個左右高水平的銀發經濟產業園區,打造一批銀發經濟標杆城市。
這意味著,銀發經濟作為下一個風口,已經真正到來。
而身處京津冀都市圈內的河北,養老市場廣闊,制造業基礎雄厚,而且石家庄、秦皇島和衡水等城市以康復輔助器具為代表的銀發產業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如何抓好政策機遇,迎合老年人新需求,成為河北銀發經濟破題的關鍵。
“夕陽紅”催生朝陽產業
“我定了艾灸凳和助行器,每個月才20多塊錢。”3月17日,在秦皇島市北戴河區東經路日間照料站,91歲的陳景林高興地告訴記者,他和30余位老人一起簽訂了康復輔助器具“以租代買”協議,“多功能的電動護理床、靈活多用的電動輪椅,以前需要花大價錢購買的康復輔助器具,以后每月僅需幾十元即可租賃使用。”
秦皇島是首批“國家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綜合創新試點地區”和“國家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試點城市”,建有1家租賃服務中心和16個服務站,提供矯形器、個人移動輔助器具、醫療輔助器具等六大類81種康復輔助產品。
“這種‘以租代購’的惠民措施這麼受老年人群歡迎,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以前對老年產業更偏重‘服務’而忽視了‘產品’。”省社科院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文錄說,“養老制造業是銀發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相比新建了多少養老機構、提供了多少床位,提供什麼樣的養老服務,實際上老年人在一些養老產品上有更大的需求,這對養老產業提出了新的要求。”
王文錄認為,《“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強調將老齡事業與產業系統整體布局,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體現出明顯的“重需求、擴供給”的政策導向,這主要基於我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持續上升、養老需求更加多元的大背景。
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在2014-2050年間,我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4萬億元增長到106萬億元左右,佔GDP的比例將增長至33%,成為全球老齡產業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
河北省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全省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佔19.8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佔13.92%。從規模上看,這無疑是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
而另一個顯著的特征是,這一群體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變化。比如,其中受教育程度高、接受能力強的“60后”將步入老年行列,新型電動輪椅、按摩椅、智能健康設備等老年產品雖然價格稍高,依然得到了他們的青睞。
在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陳功看來,與“40后”、“50后”相比,“60后”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他們的預期壽命明顯增長,收入更高,受教育程度更高,身體健康狀況更好,生活需求更加豐富,“對於銀發經濟發展,他們將是一股強勁的助推力”。
更多元的觀念,催生對更高端養老產品的需求。
3月17日,在秦皇島康復輔助器具科普展示推廣中心,外骨骼機器人、陪護機器人等眾多新型老年產品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一款養老產品“智能監測床墊監護管理系統”,可以實時更新老人的心率、呼吸、體動等數據,為老人健康保駕護航。
“未來養老產品絕不僅僅是滿足老人們住好、吃好、穿好,還要滿足老人們更加多元化、更加高質量的養老需求。”有關專家表示,潛力巨大的市場遇上政策風口,給養老產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養老產品哪些“河北造”
3月15日,在石家庄市橋西區工農路旁,市民李女士正在一家醫療器械店裡為老人挑選護理床。
“我們店內的護理床銷量最好的是上海廠家生產的,是國內老品牌,有手搖和電動的兩種。”工作人員介紹,“省內廠家生產的產品也有,但是銷量一般。”
記者在多個網絡平台搜索“輪椅”,前十個店鋪中產地和發貨地為衡水的有1-2個。“輪椅做工方面有待改善提高,扶手位置稍顯粗糙。”這是一條網絡銷售平台的買家評價,賣家系衡水一家醫療器械公司,這款輪椅是其店內銷量第一的產品,但評價中不乏“做工細節一般”的字眼。
這也正是河北養老產品所面對的尷尬現實:剛剛解決“有”的問題,離“好”還有些差距。
衡水是中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康復輔助器具生產和銷售基地,現有生產企業172家,相關配套企業300余家。但記者注意到,從種類上看,來自衡水相關企業生產的老年用品主要是康復輔助類產品,其中大部分屬於基本的醫療器械。
實際上,河北老年用品制造目前主要以康復輔助器具為代表。
早在2017年,秦皇島、石家庄獲批全國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國家綜合創新試點,省政府將康復輔助器具產業作為全省新興產業之一來重點打造,先后出台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5年產業發展規劃等文件,提出“打造石家庄百億元產業基地和秦皇島50億元產業基地”“產業發展水平達到全國前列”等目標。
目前,秦皇島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園已有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中試基地、康輝醫療、惠斯安普等一批行業重點企業入園。此外,京東集團、上海鳳凰股份、海康威視、新鬆機器人等國內知名企業的康復輔助器具合作項目即將入駐。
“不過康復輔助器具只是養老產業中的一小部分,涉及老年產品的制造業遠不止這些。”有專家表示,老年用品既包括滿足老年人個人衣、食、住、行等需求的生活用品,也包括針對機構養老、日間托養、上門護理等需求,重點開發的清潔衛生、飲食起居、生活護理等方面產品,還有成人尿褲、護理墊、潰瘍康復用品,甚至還有更高端的輔助搬運、翻身、巡檢等機器人產品。
在上海市靜安區沉浸式家庭智能養老樣板間裡,有一個能與老人進行簡單情感交流的“養老數字伙伴”智能機器人,深受老人們歡迎。相比之下,河北生產的相關養老產品,還暫時達不到這樣的智能化水平。
此外,在老年用品方面,河北省有影響力的特色產品、龍頭企業、知名品牌和高能級產業承載平台少,對產業高質量發展形成制約。
業內專家指出,當前大部分老年用品產業競爭還處於初級階段,行業壟斷等尚未形成,巨大的市場空間使許多企業紛紛跨界入局,爭搶養老產業大蛋糕,在一定程度也存在一哄而上、同質化等問題。
做好創新、品牌和產業鏈建設
3月15日,在河北利鑫集團——想象國際綜合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一樓,智慧養老綜合數據管理平台正在運行。
河北利鑫集團康養事業部負責人周德志指著屏幕上的監測數據告訴記者:“平台上地圖標記點是老人所在的實時位置,社區內許多老人都帶著智能手環,實時監測老人的血壓、心率、血氧等數據。”智能監測設備是該公司為老人提供的適老化產品,依托的是具備醫療監測、定位等功能的智能硬件和物聯網系統。
周德志表示,目前養老產品已經開始關注並回應老年人的一些新需求,但從整體來看,符合老年人消費需求的基礎設施和產品服務還有待完善,比如日益凸顯的數字鴻溝、個性化定制不足等問題。
“未來,河北省養老產業首先需要跨越的是研發能力門檻。”王文錄指出,應該進一步瞄准老年人的更高質量需求,向智能化、個性化和康養、醫療相結合的方向加快升級。譬如,針對不同生活場景,重點開發適老化家電、家具、洗浴裝置、坐便器、廚房用品等日用產品以及智能輪椅、生物力學拐杖等輔助產品,推廣易於抓握的扶手等支撐裝置以及地面防滑產品、無障礙產品,發展老年益智類玩具、樂器等休閑陪護產品。
創新研發不足,直接導致河北省養老產品缺乏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大品牌。
“從市場情況來看,河北養老產品在業內叫得響的品牌比較少。”石家庄一家老年用品店負責人告訴記者,“在老年產品品牌建設這方面,上海、常州等地的企業做得比較好,在行業內已經形成了品牌效應。”
這位負責人介紹,正如某品牌老年人健步鞋一樣,老年用品此前並未有如此精准的細分市場,但該品牌主打老年人群體,在品牌塑造和推廣上精准定位,迅速在老年人用戶群體內成為爆款,“未來老年用品將從小眾產品成為大眾產品,打造業內知名品牌非常重要,這是河北企業必須要提早布局的一點。”
3月14日,渭南銀發經濟產業園光合中心建設項目舉行開工儀式。而2021年發布的《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銀發產業發展規劃》,也是國內首個地市級銀發產業發展規劃。
專家認為,河北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銀發經濟產業園區。在康復輔助器具產業有一定規模的秦皇島、石家庄、衡水等地,產業集群化發展程度還不高,大多數是相關產業的集聚,並沒有形成明顯的上下游鏈條關系。
王文錄指出,打造銀發經濟產業園,需要多方共建特色養老產業合作園區,加強市場、規則、標准方面的軟聯通,打造制造業創新示范高地。優先培育一批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打造一批產業鏈長、覆蓋領域廣、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產業集群。
對於養老產業未來發展,秦皇島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地將積極承接醫療、科研等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及時把握康復輔助器具產業趨勢變化,多層次整合產業發展業態要素,加速度推進產業鏈的補鏈、布鏈、強鏈。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在京津冀等地布局10個左右高水平的銀發經濟產業園區,這對銀發經濟的集群化發展提出更高要求。”王文錄表示,高水平的集群化發展,應該更加注重產學研用結合、上中下游銜接、大中小企業協同的全鏈條創新體系建設,集聚一批國內一流的創新人才,形成京津冀養老產業帶。“通過建立系統性、整體性的產業發展政策,推動銀發經濟健康穩步可持續發展。”
記者觀察
讓職業教育對接好銀發經濟
“養老產業需要有護理學知識的人才,而現在大多數高職類院校護理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取向更偏向於醫院,而從事養老產業的多是40歲左右的中年人,這制約著養老產業可持續發展。”河北利鑫集團康養事業部負責人周德志說。
多位採訪對象表示,發展銀發經濟需要人才,需要更多年輕面孔。
由於職業認可度差、工作強度大、工資低保障差、缺乏職業上升通道等因素,年輕群體從事養老服務行業比例較低。大部分養老服務人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較低、專業水准不高、人員隊伍不穩定,成為整個行業發展的“頑疾”,也是養老機構影響入住老人生活質量的“硬傷”。
據了解,全國需要1000萬養老產業人才,但目前僅有22萬從業人員,其中具有養老護理資格的隻有2萬人。而目前在養老護理崗位上的多數是“50后”、“60后”人員,其文化水平與專業技能都難以適應銀發經濟發展的需求。
“河北省銀發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不容忽視。”省社科院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文錄指出,越來越多的省(市)將養老產業作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未來各地在人才競爭上將更趨激烈,地區間競爭壓力不斷加大。
加快銀發經濟人才隊伍建設,職業教育或許能助一份力。
不久前,湖南省首批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公示,湖南醫藥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護理專業帶頭人陳煉紅教授當選為湖南省智慧健康養老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
智慧健康養老是科技進步的產物。當前,新型養老方式日趨流行,涌現了諸多新型智慧護理方式,比如遠程提醒老人吃藥APP、免去搬運病人的醫療設施設備等,這也為未來的職業教育發展開拓了方向。
陳煉紅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將依托智慧養老健康行業發展,實現崗課賽証整體推進,即針對崗位工作標准和工作內容,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和技能比賽,並將這些內容落實到1+X証書中,促進學生通過護士執業資格証、老年照護証書的獲取率。
這些都是適應養老產業蓬勃發展進行的有益探索,也是職業院校在養老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必經之路,從而為養老產業培養更多“生力軍”,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有專家指出,職業教育應主動對接銀發經濟需求,及時開設銀發經濟相關專業,為銀發經濟培養更多具有良好職業素質、較強技能和管理水平的人才。
同時,應進一步探索開展“學歷証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証書”試點工作,促使相關涉老專業相互交叉、融合、支撐,為銀發經濟發展提供覆蓋面廣、數量足、素質高的人力資源儲備和養老人才輸出,引領銀發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記者袁偉華、趙澤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