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雄安新區全域576個村庄實現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

“華北明珠”重放異彩 白洋澱步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2022年03月14日16:29 |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小字號

白洋澱風光。 劉向陽攝

人民網石家庄3月14日電 (付兆颯)初春的白洋澱,冰雪漸漸消融。陽光洒在水面上,點點銀光微微四散開來,如同一幅油畫散發出一種極為舒適的靜謐之美。

“小時候記憶中的白洋澱又漸漸回來了。”位於白洋澱北岸的安新縣端村鎮西前街村村民劉振安沒事兒就愛到澱邊遛一遛,看著一天比一天變好的水質,心裡別提多痛快了。

據了解,享有“華北之腎”之稱的白洋澱,有143個澱泊星羅棋布,3700條溝壕縱橫交錯,對維護華北地區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尤其是伴隨著雄安新區的設立,白洋澱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成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重大命題。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馮軍會介紹說,2018年以前白洋澱處於劣Ⅴ類-Ⅴ類重污染狀態,自2019年起實現了由Ⅴ類到全面Ⅳ類局部Ⅲ類、再到2021年全澱Ⅲ類“三年三個台階”的連續突破,改善速度之快開創全國先例。

“緊緊圍繞白洋澱流域Ⅲ類水目標,統籌實施了工業、城鎮、農業農村、澱區內源污染治理、生態修復、河道整治、生態補水等九大類66項治理工程。”馮軍會說,2021年,河北加快推動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澱內外系統治理、協同治理,力度、精度、深度、廣度不斷拓展,堅持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以最強舉措力促白洋澱水質實現跨越式提升。

據介紹,2021年白洋澱流域共否決19個不合要求的建設項目,從決策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流域內852家重點涉水企業全部安裝污水在線監控設施﹔澱區上游25家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全部完成污水集中治理,自建污水集中處理設施12座,日處理能力22.75萬噸﹔上游入澱河流沿線涉水工業企業和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入河排污口全部按照Ⅲ類標准管控。同時,完成白洋澱流域釀造、制藥、印染、紡織、制革、造紙六個行業涉水企業清潔化改造,組織推進白洋澱流域六個行業外496家涉水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

內源污染是白洋澱環境治理的難點。“在生態環境部的指導幫助下,針對澱區潛在底泥污染,科學制定方案、優化工程路徑,試點開展兩期清淤工程。”馮軍會表示,2021年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穩步銜接啟動推進三期、四期清淤工程,提高了澱區水體連通性,有效改善了澱區水質。同時,103個澱中村、澱邊村實施污水垃圾廁所一體化綜合治理,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全運維全管護,39個澱中村59座生活污水處理站尾水全部導出澱外資源化利用,確保不讓一滴污水入澱。

此外,來自於農業農村的污染也是影響白洋澱水質的主要因素之一,鑒於此,河北省生態環境廳及其相關部門不斷強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推進流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截至2021年,白洋澱流域沿線(不含雄安新區)852個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雄安新區全域576個村庄實現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入澱河流沿線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

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取得歷史性突破。2021年,白洋澱澱區及上游有水入澱河流水質全部達到Ⅲ類及以上標准,為1988年白洋澱恢復蓄水有監測記錄以來,首次實現從劣Ⅴ類到Ⅲ類的跨越性突破,白洋澱這顆“華北明珠”重放異彩,步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水環境質量改善的同時,水生態取得了明顯改觀。截至2021年,新區稻田、藕田退耕還澱15.05萬畝、旱田退耕還澱11.9萬畝﹔白洋澱流域共建設人工濕地6個,建設生態緩沖帶3個,其中府河濕地項目4.23平方公裡、日處理能力25萬噸,是北方最大功能濕地﹔提升水生生物監測能力,實施外來物種防范,維護白洋澱生態系統完整性、自然性、原真性……多年不見蹤跡的鱸魚、鳑鲏魚、黑魚又重新出現了!

如今的白洋澱碧波蕩漾,環雄安新區林帶“萌動”著春的氣息,“荷塘葦海、鳥類天堂”勝景逐漸呈現。

(責編:李哲、祝龍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滄州)中小企業合作論壇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