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奮力開新局 發展路正寬

艱苦創業,荒原變成林海

2021年05月08日09: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張北縣德勝村村民收獲果實。
  圖②:雄安新區的建設者在緊張作業。
  圖③:塞罕壩林場俯瞰。
  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張騰揚

塞罕壩位於河北省北部,曾因過度開墾,生態遭到破壞。新中國成立初期,這裡是一片風沙肆虐的荒山禿嶺,“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

196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在此建立。當時氣候惡劣,缺食少房,年均積雪時間長達7個月。“塞罕壩人吃黑莜面、喝溝塘子水、睡地窨子,頂風冒雪,墾荒植樹。”塞罕壩林場職工陳彥嫻回憶。

剛開始,因缺乏高寒地區造林經驗,連續兩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塞罕壩林場職工們經過反復試驗,改進了育苗方法,提高了植苗速度。到了1964年春季造林,塞罕壩林場職工們在馬蹄坑這個三面環山的地方種下516畝幼苗,成活率高達95%。塞罕壩的造林事業從此駛入快車道,由每年春季造林發展到春秋兩季,最多時一年造林8萬畝。

經過半個多世紀接力奮斗,幾代塞罕壩人營造出總面積11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2%的世界最大人工林,並重新修復了森林、草甸、濕地相結合的生態系統。

木材生產曾經是塞罕壩林場支柱產業,一度佔總收入的90%以上。近年來,塞罕壩林場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壓縮木材採伐量,最近5年木材產品收入佔比已不到40%。如今,塞罕壩林場以森林旅游觀光游為主適度開發旅游,帶動周邊近4萬人致富。

“老一輩在艱苦的條件下幾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層,我要向他們學習,為塞罕壩增綠擴綠。”塞罕壩林場大喚起分場“90后”技術員張將來說。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08日 06 版)

(責編:何雪薇、祝龍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 石家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