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記者眼中的就地過年

別樣的春節 一樣的溫馨(人民眼·就地過年)

2021年02月19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張志鋒在採訪趙磊(左)。
  圖②:祝大偉在採訪王桂香(右)。
  圖③:王錦濤在採訪楊成斌(右一)。
  圖④:竇瀚洋在採訪母光強(右一)夫婦。

  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時強調,為減少疫情傳播風險,提倡就地過年。各地區各部門要做好就地過年的服務保障工作,讓群眾過一個特別而又溫馨的春節。

  就地過年,成為很多人的共同選擇。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月10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披露,經初步摸排,今年全國36個大中城市就地過年人數比往年增加了4800多萬。

  為記錄這個特別而又溫馨的春節,就地過年的本報國內分社記者,走近就地過年的人們:堅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的社區工作者、星夜兼程的快遞小哥、留守工廠的外來務工人員……透過記者的講述,可以看到,正因千千萬萬社區工作者舍小家為大家的溫暖守護,社區成為居民放心、安心的港灣﹔正因千千萬萬快遞小哥風雨無阻的穿梭奔忙,才有了人“留”物“流”的別樣春運……萬家燈火通明時,正是無數人在惦念親情中堅守崗位,托舉起你我的平安團圓。

  就地過年,停下的是回家的腳步,不變的是親情和溫暖。國家郵政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月11日至17日,全國郵政快遞業累計攬收和投遞快遞包裹6.6億件,同比增長260%。從故鄉寄來的特產和寄往老家的年貨,傳遞著家的味道和年的滋味。各地各部門和企業提供一系列暖心的保障措施,為外來建設者就地過年帶來濃濃的年味、人情味,讓父母在外就地過年的留守兒童過上了一個難忘而又溫暖的春節。

  別樣的春節,一樣的溫馨。

  

  忙碌在疫情防控一線的社區工作者——

  “我們過的是大家的年”

  本報記者  祝大偉發自吉林公主嶺

  回家,還是就地過年?幾經思量,我選擇在工作地吉林長春就地過年,沒有回老家。

  疫情的中高風險地區如何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居民生活保障?帶著問題,正月初二,我來到長春公主嶺市范家屯鎮。

  1月18日,范家屯鎮全域調整為中風險地區,實施嚴格的封控措施。

  走進鐵北社區,街道上的安靜和社區裡的忙碌形成鮮明對比。

  “牙疼?馬上給您送消炎藥!您老安心居家隔離。”“電話都記下啦,門店消毒的時間一確定,立刻聯系您。”……鐵北社區黨支部書記王桂香大約每隔10分鐘就接一個電話。

  為實現居民生活保障不缺位、防疫不鬆勁,范家屯鎮所有社區的單元長、樓長、網格長、社區干部都行動起來,確保社區居民戶戶有包保責任人。

  鐵北社區有3900多戶居民,截至2月13日,仍有126人居家隔離。兼任社區網格長的王桂香,牽頭包保70多戶居家隔離居民。居民的大事小情由單元長報告樓長,最終匯總在王桂香這裡。

  今年50歲的王桂香家住長春市區,已在社區工作29年。1月13日半夜2點多,接到加強疫情防控的緊急電話,王桂香“穿上衣服就走,沒梳頭、沒洗臉”,開車從長春返回鐵北社區,一直忙碌至今。

  鐵北社區3名社區工作者帶領21名志願者,統籌做好春節期間社區疫情防控和各項服務保障工作,擔子不輕。

  臘月二十九,范家屯鎮給居家隔離群眾發放蔬菜、水果、米面油等過年禮包。鐵北社區領到240多包,王桂香帶著社區工作者、志願者挨家挨戶上門配送,從早上5點一直忙到深夜11點多。

  鐵北社區轄區內有不少老舊小區,沒有電梯。抱著重約60斤的禮包,王桂香和伙伴們一層一層爬樓梯,累到腿軟。

  這樣的跑上跑下,對王桂香和她的同事們來說尋常不過。王桂香的一位同事把大家的工作點滴記錄了下來:一個月來,共為居民送菜362次,送藥383次。

  忙碌的又何止王桂香和她的同事們。在鐵北社區採訪中,我遇到了前來協調工作的同城社區負責人包鞏。31歲的包鞏是范家屯鎮本地人,一家人近在咫尺,卻分三個地兒過年:她堅守在工作崗位,丈夫在自家小區居家隔離,兩個孩子隻得住到奶奶家。“每天路過孩子奶奶家的樓房,隻能抬頭看看孩子們。”

  “還能回家過年不?”春節前,接到80歲老母親的電話,王桂香一陣鼻酸。

  雖然顧不了小家,王桂香卻和居民們過成了一個“大”家。“給社區90歲的獨居老人送藥,老人家見咱像見了自己閨女。”忙碌之中,總有居民給王桂香帶來感動。除夕開始,陸續有居民端來熱氣騰騰的餃子、家常菜,還有居民往社區辦公室門口放水果籃,並留下寫有“你們辛苦了”的卡片。

  “我們過的是大家的年!”同事發在微信朋友圈裡的一句話,讓王桂香很有共鳴。

  聽王桂香、包鞏講述她們的牛年春節,讓我對過年有了別樣的體驗:萬家團圓的背后,是無數人堅守崗位的溫暖守護。

  “您從中風險地區返回,我們為您安排好了隔離觀察、核酸檢測。”結束採訪返回長春市區,剛到小區門口,社區工作人員便給我打來電話。

  “您這是第二次隔離觀察了吧。上次就是我接的您,都記住您名字啦。”聽了這番話,我心裡涌起一種特別的親切感,也心懷歉意,至今不知道人家的姓名。

  

  穿行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快遞小哥——

  “這麼多包裹要收遞,不回家了”

  本報記者  張志鋒發自河北石家庄

  寄年貨,寄特產,傳遞家的味道、年的滋味……今年春節,我留在工作地河北石家庄過年,雖然沒陪在家人身邊,但快遞、物流服務的正常運轉,連接起彼此的牽挂與溫情。

  快遞不打烊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臘月二十八一大早,我來到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市分公司沿東營業部,在室外一處包裹處理點,見到了正忙著裝卸包裹的快遞小哥趙磊。

  “過年回老家嗎?”“這麼多包裹要收遞,不回家了。”他抬起頭來,眼鏡片上蒙著一層灰。室外天氣寒冷,不多久我便凍得手腳冰涼,趙磊卻干得熱乎。

  在前一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石家庄市優先為快遞小哥免費做核酸檢測,有序推進快遞物流業復工復產。趙磊是公司裡1月8日第一批復工的,一直忙到現在。

  繞著成堆的包裹轉了一圈,發現以藥品、醫療器械為主,多數是從河北省胸科醫院寄出的,也有要送到那裡去的。“胸科醫院是省級新冠肺炎收治定點醫院,你知道吧?”我問。“知道,但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我們做好服務保障。”趙磊說。

  起初趙磊心裡也打過鼓。送快遞到醫院時,他把包裹放在醫院門口,打電話讓收件人出來,隔著老遠核實姓名和聯系方式后,再讓對方取走快遞。

  最擔心的是去醫院收件。趙磊告訴我,有的患者出院后不能停藥,上醫院開藥又不方便,醫院就通過快遞公司給患者寄送藥品。他第一次去收件時有些緊張,醫院志願者把藥品送到門口,安慰他:“藥品從出庫、打包再到你這裡,已消毒3遍。”

  趙磊配送服務的區域包括河北省胸科醫院等3家醫院和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在石家庄的一個倉庫。平時他經手的快遞以文件為主,每天派送120多件,今年春節前后每天約400件,主要是藥品和防疫物資。每天一大早,他都會把這些物品挑選出來,優先派送。雖然忙碌,但他感到自己的工作特別有價值。

  趙磊印象很深的一次,是2月8日下午。那天他到一個小區為一位臥病在床的老人配送藥品,其女兒收到快遞后連連道謝:“這藥一天也不能停,眼看快吃完了,多虧了你們!”

  趙磊打算一直堅守崗位,等快遞量平穩了再調休。公司為節日期間工作的快遞員落實了加班工資,但趙磊表示堅守崗位並不是因為加班費,“聽醫生說,這個時候寄送的藥品多是患者急需的,我要盡快把它們送到患者家裡。”

  為節省上下班時間,趙磊臨時搬到了營業部的一間空房住宿。我提出想進去看看,他連連擺手:“裡邊太亂,顧不上收拾。”

  沿東營業部經理郝少鵬告訴我,往年“雙11”購物節期間,營業部最多時一天處理6000多件快遞,今年春節假期最多時一天處理了9000多件,分公司派來30多人幫忙。

  為做好疫情防控,石家庄一些超市限制客流,郵政速遞對接不少農貿市場和超市。許多快遞小哥轉任“送菜員”,平均每天為居民配送蔬菜等4700多件。

  快遞小哥更忙了,物流配送的“最后一百米”也保持通暢。正月初三,我來到石家庄麗都河畔小區一家包裹代收服務站——菜鳥驛站,服務站負責人、小區居民康彥偉穿著干淨的工作服,一邊招呼我,一邊給快遞物品消毒。

  這個小區曾是中風險地區,服務站一度暫停服務。臨近春節,眼看著每天快遞量增加,康彥偉主動申請恢復服務。小區裡一棟住宅樓有人確診患上新冠肺炎,康彥偉就為其所在單元的80多戶居民建立了微信群,把大伙兒的快遞、網購物品等送到樓下,在群裡發消息提醒收件,做到無接觸送件。

  春節假期,石家庄市超過70%的菜鳥驛站不打烊,全市共有1.6萬多名快遞小哥堅守崗位,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喜獲留崗優待的外來務工夫妻——

  “我們在他鄉過年也開心”

  本報記者  竇瀚洋發自浙江義烏

  老家遠在雲南昭通,37歲的母光強千裡迢迢來到浙江義烏務工。春節前,一直盼著回鄉過年的他發了條微信朋友圈:“和老婆商量后,打算留在義烏過年了!”

  我在這條微信下面,為母光強點了個贊。我的家鄉在北方,也是第一次在浙江過年,從早早預訂了返鄉車票的滿心期待,到決定就地過年后的安心釋懷,我對母光強的經歷感同身受。

  我與母光強結識於去年3月。當時,義烏市按下了復工復產快進鍵,派出工作組和大巴車到雲南等地免費接工人返崗。彼時,母光強和妻子王盛群已在老家滯留一個多月,其間沒少為如何盡快返工發愁。大巴車把他們從家門口接到了廠門口,夫妻倆順利進入義烏榮利服飾有限公司,在同一條生產線上工作,每月工資合計1萬多元。記得那次在義烏調研復工復產情況時,母光強告訴我:“政府幫襯,公司照顧,這一年得好好干,爭取多攢些錢回家過年。”

  一年來,母光強夫妻倆干活勤勤懇懇,成了廠裡的生產骨干,給家裡寄回不少錢。

  第一次在浙江過年,母光強夫妻過得如何?我再次來到義烏。

  正月初一,剛步入挂滿紅燈籠的榮利服飾有限公司,母光強就迎上前來向我拱手拜年。“這符合疫情防控的要求喲!”氣氛在歡聲笑語中瞬間活躍起來。

  走進窗明幾淨的宿舍樓,門上貼著紅紅的福字與春聯,透著濃濃的年味。來到母光強的宿舍,喜慶的紅床單首先映入眼帘。“這紅床單還挺應景。”聽我如此打趣,王盛群腼腆地笑道:“過年前特意買的,除夕剛換上。雖然不在老家過年,也要讓這個小家喜氣洋洋。”母光強告訴我,住的是公司分配的房子,生活設施齊全,房租全免。

  落座后,母光強打開了話匣子:自己早就預訂了回老家過年的火車票,后來從新聞報道中得知,為減少疫情傳播風險,提倡就地過年,就決定響應號召留在義烏過年。“不過車票是開車前幾天才退的,就怕哪天變卦了又想回家。”母光強嘿嘿一笑,繼而說道:“去年春節后是政府部門派車,我們才得以順利返崗,今年不能再麻煩政府了。”

  “我們在他鄉過年也開心!”王盛群參加了義烏市總工會組織的迎春節插花活動。除夕這天,夫妻倆和同事們聚在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格外開心熱鬧。

  迎春活動豐富,過年實惠滿滿。榮利服飾公司給每位留守員工發放了500元的現金紅包,節日期間加班也有補貼,計件工資上浮1.5倍。

  “我還用上了電子消費券,給孩子和老人買了新衣服。”王盛群開心地滑動著手機裡的照片,展示她為家人購置的年貨。原來,為確保外來建設者就地過好年,義烏市出台了包括電子消費券、房租減免、營業補助在內的17條留人過年政策,每位留義烏過年人員可申領價值500元的消費劵。

  據義烏市商務局監測,截至2月17日,義烏市區主要大型商超、綜合體春節假期客流量達102.9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172%。

  “春節假期,市內公交免費,我們兩口子進城看了場電影。平時忙工作,沒顧得上好好逛逛義烏城區,過年這幾天四處走走。”王盛群的臉上露出幸福笑容。

  義烏素有“世界小商品之都”之譽,流動人口數量超過163萬,是全市戶籍人口的2倍左右。在2月4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義烏市市長王健介紹:往年外來建設者留義烏過年人員一般在20萬人左右,約佔總數的13%。今年留人過年政策出台后,截至2月3日17時,已摸排了100.3萬人,其中確定留義烏過年人員有48.7萬人。

  “雖然我們兩口子不在身邊,但留在老家的兒子很懂事,學習成績很好。我們每天都要跟他視頻聊天,有時還在線輔導作業。我想留在義烏好好干,以后有條件了,把孩子接到身邊。”母光強眼裡滿是期待。

  

  過了個貼心暖心春節的鄉村留守兒童——

  “家裡來了個大姐姐,真是好”

  本報記者  王錦濤發自甘肅永登

  2月11日,除夕,一個萬家團圓的日子,我來到甘肅蘭州市永登縣柳樹鎮復興村,走進一戶留守兒童家庭。孩子叫曉蕊,今年8歲。

  坐在曉蕊家的堂屋,暖氣熱乎,綠植茂盛,陽光正好。廚房裡,曉蕊的奶奶戚輝蘭炸油果、鹵豬蹄、蒸八寶飯,忙個不停。

  曉蕊的父母南下務工,她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曉蕊對我說,她最喜歡冬天,往往是一場又一場大雪過后,爸爸媽媽就快回家了。

  在曉蕊家走廊的吊椅上,堂屋的沙發上,臥室的小床上,都醒目地擺放著小熊、小兔等毛絨玩具。戚輝蘭告訴我,這些都是曉蕊爸媽往年春節回家時帶給曉蕊的過年禮物。“娃平時想她爸媽了,會對著這些毛絨玩具說說話。”

  上學期期末考試,曉蕊成績名列前茅,爸媽兌現承諾,獎勵她一塊電話手表。“媽媽說,手表不光能打電話,還能接視頻,往后啥時候想見爸媽都可以。”曉蕊興奮地說,媽媽還與她約定除夕這天親手給她戴上。說到這兒,曉蕊收住話,偎進戚輝蘭的懷裡。“她爸媽響應就地過年的號召,前幾天剛剛定下來春節不回家了。”戚輝蘭說,手表快遞到家,曉蕊一直舍不得戴上,“說要等媽媽回來給她戴。”

  “在外打拼一年,回家過年是最大的盼頭。”撥通曉蕊父親鄔元泉的電話,他坦言,自己既想念爹媽,也放心不下女兒,“娃盼了一年,雖然嘴上說‘好’,情緒肯定會有波動。”

  永登縣近1/4人口在外務工。“經過前期摸排,今年春節,全縣共有253名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就地過年不回家。”來曉蕊家之前,我就聽縣民政局副局長韓賢文介紹,為盡可能減輕孩子們不能與父母見面的思念之情,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永登縣發動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社區工作者等上門探視,開展親情關愛、心理疏導等服務。“讓每一名留守兒童暖心,讓他們的父母放心。”韓賢文表示。

  鄔元泉說,前兩天父親鄔存剛給他打電話,告訴他鎮上的兒童督導員來過家裡好幾趟,噓寒問暖,陪娃聊天,有困難會幫著解決。“感謝黨和政府想得這麼周到,讓我們在外地也能安心過年。”

  鄔存剛告訴我,登門的兒童督導員叫吳蓉,曉蕊叫她“蓉姐姐”。

  “蓉姐姐好不好?”“好。”“要是有什麼心裡話,願不願意和她說?”“願意。”雖然有些害羞,但曉蕊回答得很干脆,“家裡來了個大姐姐,真是好!”

  吳蓉當兒童督導員4年多了,柳樹鎮的留守兒童沒有不認識她的。黑城村9歲的楊成斌,前些日子心情低落。以前,有人問起爸爸媽媽在哪務工,他總是大聲說:“在北京呢!”可自打過了臘月二十,有人問起,他隻低聲回答:“在北京哩。”

  “他們說話不算數。”楊成斌向他的蓉姐姐抱怨,“我寒假作業都寫完了,他們還不回來。”

  “等疫情過去,爸爸媽媽就會來接你,去看天安門。”吳蓉指著相框中的照片說:瞧,天安門,你還在那兒照過相呢。那一年,楊成斌2歲,第一次去北京。吳蓉幫楊成斌撥通了他父母的電話,得到父母的肯定答復,楊成斌滿心歡喜。

  曉蕊告訴我,臘月二十九,吳蓉再次專程上門,幫她把電話手表調試好。年夜飯前,曉蕊戴上手表,和父母視頻通話了很久,小臉興奮得通紅,“給爸媽視頻拜年很開心。”

  離開復興村時,夜幕已經降臨,路燈下有不少手舞煙花棒的孩子,他們追逐嬉鬧著,像是在跟著光亮奔跑。

  

  版式設計:張丹峰 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19日 13 版)

(責編:李哲、祝龍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 石家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