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①
“夜經濟”點亮山溝溝

![]() |
八月三十一日晚,游客在河北省涉縣大窪村觀看傳統民俗表演。 |
“5號桌點餐,大窪小炒、農家一鍋燉,請稍等,馬上來啦……”9月1日晚上7時,在自家開辦的“裡山溝客棧”農家院裡,56歲的大窪村村民張海蘭樂呵呵地在廚房與餐廳間穿梭,忙得像陀螺。
藍色的爐火熊熊,炒勺叮當作響,空氣中彌漫著扑鼻的飯菜香。夜幕降臨,位於太行山深處的河北涉縣大窪村“夜生活”模式悄然啟動,小山村熱鬧起來了。
剛把菜單交給后廚,張海蘭的手機就叮鈴鈴響起來,“不好意思,今明兩天的房間都訂滿啦……”
張海蘭原來與丈夫在縣城周邊承包建筑及筑路工程,2016年村裡開始搞建設、發展旅游,她嗅到了商機,跟丈夫商量,將自己的小院改成了集餐飲、住宿為一體的特色民宿。2019年大窪村在網絡上走紅,游客越來越多,張海蘭將自家5間民宿擴展到20間,單日餐飲住宿游客接待量從之前的幾十人增加到上百人。
今年春天,村裡裝上了夜景燈,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之后,張海蘭的裡山溝客棧更火了。“客人挺多,我這裡光流水每天就5000多元。”張海蘭說。
客棧內,游客們興致勃勃地品嘗著山溝溝裡的“山味”美食。客棧外,一條條青石板鋪就的山路上燈火通明,石橋、石路、石房、石磨、石墩,原生態的山村在燈光照耀下更有韻味。在石橋上觀賞風景,在廣場上欣賞戲曲、舞龍等民俗表演,在夜市上購買當地土特產,在彩繪主題小院裡畫畫……游客的歡聲笑語在大街小巷飄蕩,過去冷清的山村變了樣。
“這些花椒都是俺昨天剛從樹上摘下來的,新鮮得很,還有這野山韭花是剛從山上採的,你聞聞,香得很……”夜市上,“庄稼把式”張保林和村民開始在家門口兼職干起了銷售,粗腔大嗓地吆喝推銷,小山貨搖身變成“搶手貨”、山民增收的“金餑餑”。
“大窪大窪,坑坑窪窪”。這是大窪村以前的真實寫照。雖然這裡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保存完好的石頭民居文化,但由於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大窪村依然“抱著金碗吃著窮飯”。
當地干部下了決心:依托該村獨特的建筑風貌和民俗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游,讓小山村吃上“旅游飯”。
保護性修繕石頭建筑、改造升級污水管網、修建旅游公廁、建設特色鄉村民宿、成立旅游文化服務公司,並打造了手繪、影展、特產、酒坊、手工、古玩、民俗7個主題文化小院,大窪村在“蝶變”。特別是隨著太行山高速全線通車,交通更加便捷,位於沿線的大窪村更是直接晉升為“網紅村”。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到這個小山溝,實現山內、山外經濟循環聯動,成為當地拉動內需、擴大消費的新市場。
游客來了,當地村民的腰包也鼓了。人均年收入由脫貧攻堅剛開始時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現在的1萬多元。“原來一到晚上村裡黑洞洞,小孩子出門都怕跌著,現在俺村也亮堂堂,連城裡人都來俺這兒旅游。”大窪村黨支部書記張乃順說。
談到大窪村的發展,更樂鎮黨委書記張志明信心滿滿:“我們將發展集傳統古村游、綠色生態游、高端精品民宿游、文化創意游等為一體的多元旅游經濟,讓村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休閑度假、品品美食、購點山貨……游客們在大山的懷抱裡度過一個個愜意的“夜時光”。夜經濟的繁榮,將塵封在山溝裡數百年的大窪村映襯得更美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