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北频道

生态南大港 鸟鸣鹤归处

人民网记者 赵明妍 方童
2025年07月22日08:34 |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小字号

早上6点多,河北沧州南大港湿地巡护员沈明俊熟练地发动三轮车,招呼记者:“上来吧,这一趟巡护,少说也得三四个钟头。”略显粗犷的三轮车引擎声划破了湿地的宁静,车轮碾过湿软的土路,惊起几只水鸟。

像这样的例行巡护,沈明俊每天早中晚要跑三趟。“到了鸟儿迁徙的季节,巡护更是连轴转,基本上一整天都泡在这湿地里,忙得脚不沾地。”

三轮车路过一片开阔水域,沈明俊放缓了车速,语气里带着兴奋:“今年6月下旬到7月初,我们在这里连续监测到20多只东方白鹳。那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环境挑剔得很。夏天能见到这么多,还刷新了纪录,这不就是咱们生态变好最硬气的证明嘛?”

南大港湿地风景。人民网记者 方童摄

南大港湿地风景。人民网记者 方童摄

一阵略带湿气的晨风拂过,吹得岸边成片的芦苇沙沙作响。沈明俊在这条他闭着眼睛都不会走错的土路上,带着记者进入湿地更深处。

新家园,候鸟驿站重生

三轮车停在观鸟亭下。登高远眺,阳光洒进澄澈的水面,叫不上名字的鸟类不时映入眼帘。

然而,沈明俊早些年初踏此地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那会儿人们的保护意识弱,围塘养殖导致这里的生态被破坏。”他倚在亭栏边,目光投向远处,“说实话,当时心里也打过鼓,真想过撂挑子走人。”那时,群鸟翔集的盛景,对他而言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复?“要先将养殖池塘恢复为自然湿地结构,改善水质、恢复植被,为鸟类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栖息地。”经过保护区管理处多方讨论和验证,大家形成共识。

沈明俊对修复过程印象深刻:“大伙儿先是清理围堤,拆除人工堤坝,恢复水体流动性。然后通过微地形调整,种植芦苇等坡面植被,模拟出自然生态环境。”

鸟类偏好岛屿。没有岛屿怎么办?那就人工营造。沈明俊用手指向修复区:“在那里我们设置了人工岛屿,为鸟类提供栖息和繁殖空间。”远远望去,潋滟水波托起星罗棋布的生境岛,几只白鹤正在生境岛上悠然觅食。

众鸟栖息南大港湿地。宋文峰摄

众鸟栖息南大港湿地。宋文峰摄

怎么保护好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是一大考验。“我们实行了最严格的湿地保护制度和监管措施。卫片执法、现场查验、群众举报,两个人轮班全天巡护,比看孩子都上心。”沈明俊说。

水清了,苇绿了,鸟多了,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南大港观测到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从8种增加到了17种。这变化,沈明俊深有体会:“现在大家把鸟当朋友,没再发现打鸟捕鸟的,鸟是有灵性的,环境好了自然就喜欢来了。”

新技术,科技赋能保护

守护这片湿地的不止巡护员。

每隔一段距离记者就能看到一个固定的拍摄设备,沈明俊称呼它们为“鸟类保镖”。

“人工巡护总有一些到不了、看不见的地方,候鸟迁徙季的时候,鸟群飞起来遮天蔽日,更给监测带来了难度。有了这些智能设备,就像装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实时全域监测预警。”沈明俊说。

在南大港产业园区的鸟类监测室里,记者体验了沈明俊口中的“新玩意”:点击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上的“影像识别”按钮,一幅实时画面展现在记者眼前——几只苍鹭在浅滩处凝神伫立,成群的野鸭在茂密的水草间自在游弋,溅起圈圈涟漪……鸟类的身体处于“定位框”内,“定位框”旁边则标注出了鸟类的名称。

“监测主要通过声纹和图像。”平台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声纹收集设备,能够收录鸟的叫声并进行自动比对,判定鸟的种类,现在已经收集到超过22万条声纹记录,识别出198种鸟类,智能视频监测设备由AI自动比对飞过监控探头的鸟类数量和品种。

工作人员使用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进行实时监测。人民网记者 方童摄

工作人员使用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进行实时监测。人民网记者 方童摄

“平台可按时间段自动生成物种统计表和监测热力图,并协助进行气象、水文等的实时监测,帮助有关单位及时了解鸟类和湿地情况。而保护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望着屏幕上的和谐画面,沈明俊语气中透露着自豪,“让鸟儿感觉不到人的存在,让它们想飞就飞,想落就落,那才是真本事。”

新价值,文旅持续增量

2024年7月26日,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一周年,给南大港带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沈明俊笑着指向湿地入口方向:“是人!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咯!”

三轮车载着记者拐过几个弯,在人头攒动的智能滑轨地图前稳稳停下。“您瞧,轻轻一点,整片湿地就‘开口说话’了。”沈明俊指尖轻触屏幕,南大港湿地全域图景在轨道上无声延展。随着他点击“观鸟塔”图例,清晰的语音解说立刻响起,身边几位游客好奇地凑过来一起听。

“年轻化,是南大港发展旅游的创新妙招。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除了观鸟爱好者,现在接待最多的就是研学团队。2024年,南大港接待研学团队超300批次,年接待游客73.8万人次。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走进自然,爱上自然。”沈明俊说。

除了前来观鸟的游客和研学团队越来越多,更有许多“旅居客”变成了“新土著”。

石家庄退休老人王志伟自从去年对南大港一见钟情,便在这里定居下来。

在观鸟栈道,等一场日出或日落,感受自然;登船入湖,水波荡漾开去,近距离感受鸟的振翅之声;带着孙子看鸟类科普展,参加摄影比赛……王志伟说,吸引他来到南大港的是绝美的风光,而让他决定停留下来的,是这里惬意的生活。

始于山水,归于烟火。沈明俊向记者推荐了本地河鲜,“‘渤海虾蟹鲜,湿地鱼儿肥’。来南大港,必须‘换着法儿’地吃鱼虾。”

清蒸河蟹、铁锅炖鱼、大饼虾酱葱、鲜鱼尜(gá)尜汤、酱汁黄菜、鲅鱼水饺……来自贵州的游客张女士赞不绝口:“种类太多了,而且味道独特,非常鲜香,根本吃不腻。”

南大港湿地风景。刘洪睿摄

南大港湿地风景。刘洪睿摄

沈明俊直言,“流量”有了,压力更大了。“景区联合科研机构开展鸟类保护行动,培育‘湿地守护者’志愿者队伍,在科学打造生态旅游产品的同时,守护好这片‘聚宝盆’,使生态保护与文旅价值实现共赢。”

守护好这片湿地,也是每一个来到南大港的人的使命和责任。沈明俊皮肤上的棕红色是二十多年风吹日晒的印记,也是湿地守护者的勋章。至今,他的微信朋友圈里还保留着这样一条分享:要在日复一日的脚步声中,见证南大港湿地的蜕变。

(责编:杨文娟、付兆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