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丨一株“中国菌”的逆袭

每天踏入实验室,王世杰都要先对培养箱进行温度、湿度等参数检查。利用放大镜和体式显微镜,将菌群的细微差异记录在案。
作为君乐宝乳业集团乳品与营养总工程师,王世杰这套工作习惯已坚持多年。
君乐宝酸奶车间的自动化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李兆民摄
作为一家以酸奶起家的企业,发酵剂和菌种是“关键核心技术”。
“那时我们做酸奶,发酵剂依赖国外进口,就像被人掐住了咽喉。”王世杰至今记得,2006年实验室里的菌粉都来自欧洲,全球乳业发酵剂市场被两大巨头垄断,中国乳企每年要砸近10亿元进口,“就像做馒头没有自己的酵母,永远看别人脸色”。
从内蒙古草原到新疆牧场,从牧民家的酸奶疙瘩,到传统发酵乳……为了打破国外垄断,王世杰和科研团队带着采样箱跑遍中国,寻找“中国菌”。
2010年,研究人员在希拉穆仁牧区的酸牛奶中分离出的副干酪乳酪杆菌N1115,如今已成为企业酸奶发酵剂的核心菌株。目前,企业已建成了1000余株优质乳酸菌的菌种保藏中心,不仅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更让国产发酵剂成本直降30%。
“菌种我们实现了突破后,我们发现,原奶对酸奶品质的影响更大。”王世杰表示,好牛决定好奶,而决定好牛的关键在于牛要吃的草以及牛的品种,于是他们又开始研究牧草和奶牛的品种。
经过不懈努力,公司建立了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和胚胎移植示范场等育种机构,通过胚胎移植构建高育种值核心群。
为了让奶牛吃上“世界级口粮”,公司从美国引进苜蓿草种,在坝上草原建立万亩种植基地,连草捆的水分含量都要精确到14%。“牛吃得好,奶才好”这个朴素道理,被拆解成牧草基因测序、奶牛健康大数据、转盘挤奶机精准消毒等376项技术标准。
君乐宝乳业集团优致牧场的挤奶大厅。人民网记者 李兆民摄
在优致牧场的挤奶大厅里,120头奶牛站在智能转盘上“排队上班”,每头牛的项圈都是个微型传感器:反刍次数低于30次/小时会自动报警,运动量异常时系统立即推送健康预警。
而在奶粉生产车间,1500多个传感器织就的智能网络,让750吨日产量的酸奶工厂仅需10名工人操作;区块链追溯系统里,每罐奶粉从原奶采集到终端销售的287个节点数据都被永久存证。当工作人员把奶粉样品放入智能视觉设备,工业相机0.1秒内完成300倍放大拍摄,微生物检测报告自动生成——这串数字背后,是180项检验关卡织成的“安全网”。
君乐宝乳业集团公共关系总经理冯进茂说:“未来五年,我们会通过持续地研发创新,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
以菌种突破为代表,“十四五”期间,河北朝着“奶业强省”目标迈进,在养殖水平、加工能力、种业发展、品质品牌等方面发力。
如今,河北全省乳制品加工企业达47家,生鲜乳日处理能力超2.5万吨。乳制品实现了固态、液态、冷鲜等品类的全覆盖,婴幼儿乳粉步入全国第一阵营,奶酪、黄油实现零的突破,“悦鲜活”瞬时杀菌乳实现高端鲜奶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冯亚涛、李昊洋、祝龙超、朱延生、李兆民、杨文娟)
点击进入专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