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塞罕坝“游”出三文鱼

三文鱼,其肉和卵均为高档营养食品,享有“水中黄金”“海中贵族”等美誉。
近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秘书长王小洁在接受人民网“行进中国”河北调研采访团的专访时表示,我国三文鱼养殖产量4万余吨,但国内消费规模达15万吨左右,很大程度还要依靠进口。
这让三文鱼爱好者白小雨嗅出“商机”:“京津地区消费能力强,如果能在京津周边淡水中完成三文鱼育苗,生长期再逐步投放海水,成本降下来,‘三文鱼自由’不就来了嘛。”
“不过,三文鱼对水质要求非常高,略有污染即无法生存。”为了将想法落地,2022年,白小雨带领团队,遍寻京津周边的“风水宝地”,希望找到一块“养鱼之所”。
承德清青锦瑞渔业有限公司养殖的三文鱼鱼苗。人民网记者 李兆民摄
找寻良久,一次招商会上,白小雨听到了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围场”)推介的塞罕坝生态环境优良。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和碳库。”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围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达1.37亿立方米。
“围场冷凉的气候、丰沛的冷水资源,以及清澈无污染、高溶氧量的水质,宛如大自然为三文鱼苗精心打造的‘生命之泉’。”围场不仅用“绿水青山”成功打动了白小雨,洽谈会后,更是抛出了项目审批、政策扶持、授信融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让三文鱼养殖基地加速从构想变为“施工图”。
2023年,白小雨在围场成立了承德清青锦瑞渔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青渔业”),并担任总经理。2024年12月12日,首批10万枚远渡重洋的三文鱼卵,在围场大山里的恒温车间安了家。
清青渔业工作人员正在查看三文鱼养殖情况。受访者供图
白小雨介绍,池中水全部来自围场100米以下地下水,经过3级循环过滤和杀菌装置,饲料残渣和粪便也都会通过循环处理,确保水质优良,达到循环利用标准。
“通过智能化鱼苗池培育,三文鱼全周期养殖时长为24个月,相较传统模式缩短了半年。”不仅如此,清青渔业副总经理李红伟介绍,从这打捞、加工到出厂、发运,仅需6个小时,新鲜的三文鱼就能出现在京津百姓的餐桌上。
“目之所及的这些鱼苗已被预定一空了,首批成鱼预计在今年年底就能上市。”白小雨透露,基地稳定运营后,每年能供应1000万尾三文鱼苗。
如今,三文鱼产业不仅是企业的盈利载体,更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造血细胞”。清青渔业与周边20多个村集体签订了合作养殖协议。
根据协议,村集体出资金、出人工,企业出人才、出技术,按照“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方式运营,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实现稳定增收。
“百姓不仅可以获得征地佣金,公司在养殖成功后,还会把三文鱼养殖收益部分给到周边20个村集体。”李红伟说。
近五年,围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和模式,以三文鱼苗孵化产业为代表的突破口,正将围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共进高质量发展。(冯亚涛、李昊洋、朱延生、祝龙超、杨文娟、李兆民)
点击进入专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绿色金融赋能燕赵 绘就生态发展新画卷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 近年来,河北省金融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力有效,企业上市融资取得突破,风险防范化解稳妥推进。 为进一步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新时代河北金融工作新局面,人民网推出“金融‘活水’润燕赵 聚力‘赋能’助发展”系列报道,挖掘金融服务当地实体经济建设、助力千企万户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中心工作的生动实践。…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