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北频道

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

祝龙超
2023年04月11日16:47 |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小字号

“现在我们培育的苹果树连过去大树的一个树枝都比不上,这种‘矮砧密植’模式,能够把更多的光合产物分配到果实上,而不是长到树干上,提高了果实产量。”近日,在河北省顺平县大悲乡北大悲村,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果树专家邵建柱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的水果试验示范园。

北大悲村地处太行山浅山丘陵地带。过去,因耕地少、灌溉条件差,粮食作物种植收益低,村民只能靠天吃饭。如今,漫山的苹果树整齐划一,苗木间水肥灌溉管道纵横连接,各种温度湿度检测仪器科技感十足。

河北省顺平县“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河北农大水果试验示范园。人民网 祝龙超摄

河北省顺平县“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河北农业大学水果试验示范园。 人民网 祝龙超摄

“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来了不走的专家

“2012年,我从村里流转了1000多亩山地,搞林果种植,但因没技术、缺经验,砸了很多钱也没听见个响儿。”顺农果品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焦金同说。

2017年,保定市委、市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正式签订《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决定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农民“四方联手”,深化双方合作“六个一”机制,即每个县(市、区)确定一个具有优势特色并能带动全市的主导产业、拿出一笔专项经费、明确一个企业或园区作为产业承接平台、对接河北农大一个专家团队、建设一个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坚持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五链合一”的“四六五”服务运行模式,共同打造“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走出一条科技助力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作为第一批“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河北农业大学在政府牵线搭桥下,选中了焦金同的果木园区。有了河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的技术加持,凭借科技种植、科学管理,如今这里的林果已达3500多亩,产量达550吨,产值达600万元。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也成了附近村民的“聚宝盆”。

“在这干活也不累,干一个月3000多块钱。”在园区干活的村民张联合高兴地说。

水果品质优,便于机械化管理,三年能产果,四年就到盛果期。在河北农大专家教授的精心指导下,采用“矮砧密植”法栽培的果树品种迅速推广,目前仅在保定市,就推广了不下10万亩,带动了更多山区县的林果种植。

“农业创新驿站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与农户分散对接送技术的传统模式,真正把政府、企业、专家(学校)、农民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英说。

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李中勇在介绍果树品种特点。人民网 祝龙超摄

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李中勇在介绍果树品种特点。 人民网 祝龙超摄

“你看这个山上的果园,就是我们一点点开出来的。”每年要来曲阳县西旦沟“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30多次,一呆就是半个多星期,被山里的太阳晒得黝黑的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李中勇说,“六年的时间,光在这里培育的学生就达300人次。”

据介绍,河北农业大学发动15个学院、45个专业、400余名教师,4300余名学生精准对接“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农业创新驿站引进了很多农业发展新理念、新技术,孕育出“农业4.0”高度智能化管理模式,10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率先在农业创新驿站转化落地,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有效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博士农场”: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保定市阜平县,一排排鸽舍沐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走进鸽舍,一组组大鸽笼被隔成了一个个小“单间”,每个“单间”里都住着一公一母两只鸽子。鸽子是“一夫一妻制”,在传统模式下,一对亲鸽一般哺育两只乳鸽,是“2+2”的生产模式。在河北农大专家的研究培育下,阜平硒鸽采用了“2+3”的模式,即一对亲鸽带三只乳鸽,产量提高了50%。

“我们正在全力攻克肉鸽产业‘卡脖子’问题及关键性技术问题,让肉鸽的产量和营养价值进一步提升。”河北农业大学教授臧素敏说,她正在带领“博士农场”团队进行不同品种鸽产肉、产蛋、繁殖、抗病等鉴定挖掘、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种鸽生产经营模式等工作。

阜平硒鸽健康产业园的鸽舍。人民网 祝龙超摄

阜平硒鸽健康产业园的鸽舍。 人民网 祝龙超摄

如今,阜平硒鸽产业园每年可向市场提供30万对优质肉种鸽,1200万只肉鸽,这里不仅饲养着全国首个通过国家资源遗传委员会审定的肉鸽原种“天翔一号”,还囊括了包括肉鸽饲料加工、鸽粪加工、中草药种植、特色餐饮、观光旅游、食品深加工等在内的一系列产业元素,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

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齐永志在满城区“博士农场”现场授课。 人民网 祝龙超摄

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齐永志在满城区“博士农场”现场授课。 人民网 祝龙超摄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草莓品种杂交,筛查出适合日光温室栽培的新品种,它既具备日韩系品种口感好、产量高的特性,又具备欧美系品种耐运输、抗逆性强的优良特性。”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齐永志说。

“保定市为我们博士团队提供了良好的研发和工作条件,企业也为博士开展研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齐永志说,他们团队正抢抓机遇,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技术研发。

“博士农场”作为农业创新驿站的延伸,是保定着眼于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专业化创新创业平台。“博士农场”以博士或博士团队等高层次人才为技术依托,聚焦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打造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和特色产业发展引领区。

据悉,保定目前已创建51家“博士农场”,其中科研攻关型21家、成果转化型27家和企业孵化型3家。“博士农场”总规模12.95万亩,投资15.58亿元,形成技术标准(规程)61个,培育引进新品种164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80个,申请专利104个,累计培训3.8万人次,带动经营主体1136家,带动大学生就业395人。

农业科技创新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6年间,保定各县市、区,特别是贫困地区通过创建农业创新驿站,实施特色产业扶贫,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的创新之路。农业创新驿站涵盖蔬菜、果品、粮食、食用菌、中药材、苗木、盆景、食品加工、文创农旅等10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覆盖86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市约14万户30万人通过驿站辐射带动实现了脱贫致富。

聚焦15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河北省共创建了300个农业创新驿站,产业类型涵盖粮食蔬菜、果品等36个特色农产品;创建区域涉及全省11个设区市、辛集市、定州市和雄安新区,实现了省域内的全覆盖,发展势头良好。

(责编:方童、付兆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这,就是回家的意义
  • 返乡过年防疫小提示
  • 裸眼3D!“陆地航母”出征春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