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北频道

唐山三代农户75载守护抗战胜利纪念楼

2021年09月03日11:20 |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小字号

张建成给来瞻仰纪念楼的学生们讲述“昨天”的故事。 赵亮摄

人民网石家庄9月3日电 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69岁的张建成老人虽然要忙着收获地里的花生,但他决定缓一缓,提前几天便给家里做了一次大扫除。这个节日对张家而言,比春节都重要,张建成说:“每年这时总有各地的客人来参观我家,我得招待好。”

张建成的家很特殊,坐落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城西北20公里的池家屯村,是一座经历了75载岁月洗礼的抗战胜利纪念楼。与普通民居相比,纪念楼的建筑风格显得与众不同:整体为青砖、木架结构,东西长13.6米,南北宽6.2米,共两层。一层两住间墙垛上,刻有时任冀东区党委秘书长彭来的题词;二层墙垛有时任冀东区党委常委、行署主任张明远的题词;纪念楼顶端分别雕刻着工、农、兵、老人四类人物,以简单对话形式呈现出他们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心情。纪念楼的顶部正中是水泥塑制的圆形钟表,指针显示八点,寓意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纪念楼是我爷爷张治全为纪念抗战胜利、教育子孙后代而建成的。”提及爷爷,张建成满是崇敬。他说,爷爷是冀东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生前先后担任过中共遵化县委委员、县委书记和冀东抗战联合会主任等职务,抗战期间负责在冀东地区秘密发展党员。1945年抗战胜利时,爷爷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希望。他说,“将来,农民家家户户都能住上楼房,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日子。但到那时,绝不能忘记曾经献出生命的烈士们!”正是基于这个愿望,张治全决定拿出全部积蓄,动员全家力量,在自家宅基地上建造一座抗战胜利纪念楼。

“当时建这样一座小楼很不容易。没足够的钱请工人、买砖,爷爷就在我家自留地盘窑取土,请来烧砖师傅,跟他说好烧出来的砖给他一半砖抵工钱。”张建成说,爷爷带着全家人苦干一年多时间,纪念楼终于在1946年底建成。同年,为纪念冀东二十五县在抗战中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张治全还倡导在离纪念楼不远处的自留地里建起烈士陵园。池家屯附近十几个村庄的群众纷纷响应,捐米捐款,终于将37717位抗战烈士们的名字刻在了石碑上。

在烈士陵园的石碑底座上,刻着“共产党是人民的救星”九个大字,这引起当时国民党的不满,张治全因此身陷囹圄,被折磨致死。反动派还炮轰烈士陵园,火烧抗战胜利纪念楼,使之损毁严重。期间,张家一直不离不弃,住在残楼里坚定守护。

1953年,当地政府拨款修复残楼,因修复后的纪念楼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又遭毁损,1984年,政府又拨款维修。张建成家兄弟6人,80年代时家里盖房申请宅基地困难,眼看最小的儿子找对象都有了困难,张建成母亲也曾动念拆楼建房,但父亲张守业坚决反对:“咱爸盖这楼不容易,连命都搭上了,一定要想法儿保住它!”想到这是祖辈用生命守护下来的,张建成决定作出牺牲,把自家新房让给弟弟,干脆带着全家搬回纪念楼,仍和父母住在一起,日夜守护它。

2008年,冀东二十五县烈士陵园与抗战胜利纪念楼被认定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每到清明或抗战胜利纪念日等节日,不仅是我们村两委和周边学校的学生们,就连许多烈士后代也会赶来瞻仰纪念楼,回顾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感人故事。”池家屯村党支部委员管秀军说,“张家守护的,不仅仅是老一辈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更是我们这一代、乃至需要万古传承的爱国情怀。”

如今,张建成的父母早已过世,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每当孩子们提出接二老到城里享福时,夫妻俩都一口回绝。张建成的妻子郝素香说:“当时被迫搬家到这里时很委屈,哭了好多次。现在,觉得住在这里很自豪,守着它过日子很有意义!” 

(责编:张晓博、祝龙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
  • 常怀"赶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
  • 探馆vlog:走进保定博物馆、美术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