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让一滴污水排入白洋淀——
白洋淀水质达十年来最好水平
河北省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纪实
人民网石家庄8月23日电 (付兆飒)监测数据显示,白洋淀水质由2018年的Ⅴ类提升到2020年的全域Ⅳ类、局部Ⅲ类;
今年5月份,淀区全覆盖监测数据显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三项主要污染物浓度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7.38%、46.2%和25.7%,淀区水质达到十年来最好水平;
……
雄安新区设立之初,就突出了白洋淀的重要性。4年来,河北省始终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作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控源、截污、治河、补水并举,治污、修复、防洪、防涝协同,攻坚克难,科学施策,强力推动,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淀区水质显著改善。
突出流域治理 入淀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Ⅳ类以上
眼下的白洋淀,碧波荡漾、荷红苇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0多年不见踪迹的鲈鱼如今又重新出现在白洋淀了。”今年57岁的安新县小张庄村村干部张福庆从小生活在白洋淀边,他说,鲈鱼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它的再次出现证明白洋淀水质变好了。
白洋淀地处“九河下梢”,在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攻坚战中,改善上游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是治本攻坚之策。
坚决贯彻落实王东峰书记“绝不让一滴污水排入白洋淀”的指示要求,河北省从城镇、工业、农村三方面入手,综合施策、精准施治,加强白洋淀上游全流域污染管控。
强力推进治污设施建设。白洋淀流域新建污水处理厂25座,原有59座污水处理厂全部提标改造,达到《大清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完成流域城市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923.6公里,雨污分流能力大幅提升。
全面治理农业农村污染。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完成白洋淀周边及主要入淀河流沿线968个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立沿河沿淀化肥农药禁施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部配建粪污处理设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以上。
大力整治工业污染。完成流域内37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排查取缔“散乱污”企业3万余家,持续保持动态清零。推进涉水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完成酿造、制药等六个行业301家涉水企业清洁生产改造。
一系列治污措施的落实,推动白洋淀上游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明显改善。
随着入河污染负荷的持续削减,白洋淀上游入淀河流水质实现了跨越式改善。2017年之前入淀河流水质基本以劣Ⅴ类为主,到2020年,流域所有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国省考断面优良比例90%,入淀断面水质达到了Ⅲ—Ⅳ类,创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今年1—7月,白洋淀4条有水入淀河流,3条水质达到Ⅲ类以上,实现持续改善。
狠抓内源治理 淀区水质达十年来最好水平
在大力开展上游水环境治理,严格管控外源污染的同时,河北省聚焦淀区底泥累积污染、原生村落生活污染、水生植物释放污染和旅游航运次生污染四大内源污染问题,实施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和探索性实践,全力抓好内源污染防治。
污染底泥会持续释放污染物,河北省试点开展生态清淤——采取抽运处理塘水、清运污染底泥、拆除围堤围埝、种植沉水植物等综合措施,分两期推进生态清淤2.42平方公里,累计抽运处理塘水368万立方米,清运污染底泥87.2万立方米,拆除围堤围埝78公里,种植沉水植物280万平方米,淀区水体连通性、水动力明显增强,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浓度明显降低。
原生村落生活污染入淀是影响淀区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河北省不断强化淀区农村污染治理——集中开展淀中村、淀边村“一村一策”专项整治,采用建设龙墙、生态隔离带等方式强化典型村落面源污染管控,有序隔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对103个淀中村淀边村,因地制宜配建115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后全部导排到淀外综合利用。
解决芦苇、水草腐烂导致的水体污染,河北省科学推进水生植物污染治理——建立淀区芦苇平衡收割机制,实现全部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及时打捞腐烂水草,有效减少了内源性污染。
管控旅游航运次生污染,河北省大力整治旅游污染——提升改造淀区133家农家乐,建设景区餐厨垃圾收集处置系统,旅游厕所全部完成A级标准改造。强化船舶污染治理,实行航道网格化清洁管理,原有1328艘燃油运营船舶全部回购停用,新增旅游船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并配备污水和垃圾收储设施。
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白洋淀湖心区水质达到Ⅳ类,其中4个月为Ⅲ类,化学需氧量浓度为23.7毫克/升,同比下降9.51%,达到十年来最好水平。今年1—7月,湖心区化学需氧量浓度同比下降9. 05%,接近Ⅲ类水质标准。
推进系统修复 “华北之肾”功能正在恢复
“这里原来是一条污水沟,夏天的时候根本不敢开窗户,味儿大、蚊虫多。经过两年多的治理修复,现在变成了林地、花海。村里人没事了都愿意到这里溜达溜达。”紧邻河北雄安新区唐河污水库的安新县沈家坯村村民说起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唐河污水库库尾紧邻白洋淀,对白洋淀的水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雄安新区设立后,唐河污水库治理修复被列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一号工程。
清理库区固体废物、治理存余污水、开展土壤修复和风险管控、覆土绿化美化……一系列治污修复措施的实施,让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生态廊道。
唐河污水库治理的实践是白洋淀加快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
坚持治污和修复并重,河北省大力实施清河补水行动。一方面,实施河道清理整治,防止污染下泄;另一方面,实施生态补水,保障淀区生态用水。
持续推进河道综合整治。河北省严格落实“河长制”,开展河道疏浚和生态清淤,集中清理河道垃圾和岸边农村积存生活垃圾。排查整治纳污坑塘3618个,全面消除流域城市黑臭水体。封堵非法入河入淀排污口1.3万个。建成府河、孝义河入淀河口湿地6.34平方公里,水质净化功能显著提升。
持续开展造林绿化。围绕构建雄安新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布局,大力开展千年秀林建设,实施造林绿化43万亩,白洋淀上游完成营造林200万亩,森林系统生态功能稳步提升。
持续推进淀区多元补水。强化引黄、引江、上游水库及再生水水源统一调度,2018年以来累计入淀水量14.59亿立方米,实现年入淀水量3—4亿立方米,淀区水位保持在7米左右,最高水位达7.4米,是近20年少有的高水位状态。
随着常态化补水机制的建立,白洋淀水多了、水清了,水面变大了,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白洋淀生态修复保护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河北省将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持续用力推进各项治理和保护措施,紧紧围绕白洋淀水质改善核心目标,聚焦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全面改善,坚持内外共治、修治并重、防排并举,推动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淀内外协同治理,让“华北明珠”重放光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