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北频道

奋力开新局 发展路正宽

艰苦创业,荒原变成林海

2021年05月08日09:5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①:张北县德胜村村民收获果实。
  图②:雄安新区的建设者在紧张作业。
  图③:塞罕坝林场俯瞰。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腾扬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曾因过度开垦,生态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是一片风沙肆虐的荒山秃岭,“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在此建立。当时气候恶劣,缺食少房,年均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塞罕坝人吃黑莜面、喝沟塘子水、睡地窨子,顶风冒雪,垦荒植树。”塞罕坝林场职工陈彦娴回忆。

刚开始,因缺乏高寒地区造林经验,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塞罕坝林场职工们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育苗方法,提高了植苗速度。到了1964年春季造林,塞罕坝林场职工们在马蹄坑这个三面环山的地方种下516亩幼苗,成活率高达95%。塞罕坝的造林事业从此驶入快车道,由每年春季造林发展到春秋两季,最多时一年造林8万亩。

经过半个多世纪接力奋斗,几代塞罕坝人营造出总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2%的世界最大人工林,并重新修复了森林、草甸、湿地相结合的生态系统。

木材生产曾经是塞罕坝林场支柱产业,一度占总收入的90%以上。近年来,塞罕坝林场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压缩木材采伐量,最近5年木材产品收入占比已不到40%。如今,塞罕坝林场以森林旅游观光游为主适度开发旅游,带动周边近4万人致富。

“老一辈在艰苦的条件下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我要向他们学习,为塞罕坝增绿扩绿。”塞罕坝林场大唤起分场“90后”技术员张将来说。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08日 06 版)

(责编:何雪薇、祝龙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常怀"赶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
  • 探馆vlog:走进保定博物馆、美术馆
  • 石家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