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北频道

代表之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年02月25日08:5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公布。《意见》强调,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记者采访了几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市长周异决:

拓展脱贫成果 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对百色革命老区这样的后发展、欠发达、刚脱贫的地区而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压力相对较大、意义更为突出。

应该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百色市探索建立了两网报贫、分类干预、解除预警“三步工作法”,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收入水平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情况等开展动态监测,并采取精准措施防止返贫致贫。二是持续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攻坚特色产业成果,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推动全产业链和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群众增收。三是持续加大稳岗就业工作力度,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原有就业扶贫车间的带动能力,通过东西部协作等途径促进脱贫人口转移就业,统筹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千方百计帮助脱贫劳动力就业创业。四是持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百色市探索形成了“街道办、社区、片区、楼栋、住户”五级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就业增收、服务配套、后续管理等后顾之忧。

(本报记者  庞革平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献县淮镇中街村党支部书记哈明江:

易地搬迁要稳得住、能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强化后续扶持工作,不仅要“搬得出”,还得稳得住、能致富。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分区分类精准施策,不断完善政策,确保搬迁后每一个安置点、每一位搬迁群众都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帮扶。

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家庭有了收入,民心才会稳定,日子才能过得有底气、有奔头。要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对集中安置区实施就业帮扶,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落实劳务协作、扶贫车间等就业帮扶措施,促进形成新的可持续就业路径和稳定性就业。搬迁群众作为脱贫主体,也可通过创办网店、参与快递物流等方式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从长远看,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要加快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发展,利用现有资源,有针对性地引进企业项目和经营主体,引导农产品加工等产能向周边聚集,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搬迁群众从中获得长久、稳定收益。

此外,应同时加强社区建设,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家”,感受温暖。继续支持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治理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引导搬迁群众移风易俗,形成邻里和睦、守望相助、文明节俭的好风尚。

(本报记者  史自强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

构建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顺利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换,必须构建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要立足区域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深化扶贫协作、区域合作。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建议加快产业扶贫成果衔接产业兴旺,大力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依靠先进科技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创新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农特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将农家小院变成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将乡村旅游产业培育成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巩固提升县乡(镇)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的服务功能。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重点培育壮大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分散化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型。

同时,以生态扶贫成果衔接生态宜居。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倾斜,实现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构建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公众参与的城乡一体的环境治理体系,落实各类生态补偿惠民政策,实现城乡环境共治和监管保护。

(本报记者  徐  靖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25日 18 版)

(责编:方童、祝龙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常怀"赶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
  • 探馆vlog:走进保定博物馆、美术馆
  • 石家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