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趣報:探尋勞動的N種新可能》系列報道
李新會:鋼鐵叢林中走出的“高爐神醫”

在數字化的浪潮中,勞動模范緊跟時代步伐,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融入工作,實現生產效率的飛躍和勞動方式的革新,勞動的內涵與外延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本網推出系列報道,將鏡頭對准燕趙大地上那些新時代勞模,見証“光榮屬於勞動者”的嶄新篇章。
“扎根鋼鐵一線多年,我深知科技創新是行業突圍的關鍵,所以必須用實干突破技術瓶頸,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為中國‘智’造貢獻力量。”近日,河北武安市新興鑄管股份有限公司武安本級煉鐵部副部長、高級技師李新會,在北京參加完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歸來,就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了。
記者走進武安市新興鑄管股份有限公司冶煉區域,隻見巨型現代化爐體巍然矗立,縱橫交錯的管道綿延如龍,鋼鐵信息平台上各類生產數據實時跳動、動態刷新,自動化生產線上機械臂精准作業,運輸車輛往來穿梭,處處彰顯著高效智能的工業生產圖景。
此時,李新會正與“煉鐵數智化方案數字孿生應用”項目組成員在生產監測屏前,對異常區域數據進行分析。這位與高爐相伴34載的“老牌”煉鐵專家,通過模型監控風溫、風量、壓差、透氣指數、探尺等關鍵指標數據,精准把控高爐內部運行情況,為優化高爐送風制度、裝料制度提供數據支撐。
在“雙碳”目標與工業4.0深度融合的浪潮中,由李新會項目團隊研發的“煉鐵數智化方案數字孿生應用”項目應運而生,成為煉鐵工序升級的關鍵引擎。
“該項目借助數字孿生技術,立體呈現爐牆溫度分布,融合高爐水溫差數據,助力作業長精准推算高爐內部溫度,並對異常區域智能預警。”李新會介紹,同時對風溫、風量等多項關鍵指標實時監控,通過高爐渣皮模型,系統每分鐘數百組溫度數據實現動態可視化,破解了高爐“黑箱”難題。
2024年6月,煉鐵部一號高爐出現爐況難行現象,透氣指數嚴重下降,每日影響產量1000噸以上。李新會通過觀察高爐爐牆渣皮厚度分布和變化趨勢,以及爐頂成像與雷達探尺走勢,結合幾十年的高爐操作經驗,第一時間分析出問題所在,及時調整布料矩陣,疏通氣流。措施下達后僅24小時,高爐爐內關系緩和,產量恢復正常,為公司挽回每日幾十萬元的損失。
該項目自2023年末實施以來,有效減少爐況波動,實現降本增效,年創效超2000萬元,成為公司煉鐵工序數智化應用的典范。
李新會正在和同事分析數據。余智勇攝
“參數是高爐的脈搏,設備是它的骨骼。”在李新會的診療手冊裡,每座高爐都是鮮活的生命體。2016年盛夏,省外一家兄弟單位的兩座高爐爐況同時告急。接到求助電話的李新會驅車近一千公裡星夜馳援。在爐旁四五十攝氏度的高溫中,他帶領團隊扎根現場15天,通過上萬次數據比對,進行參數調整與修正,最終讓鐵水重新奔騰。
“高爐爐況告急,急需你公司李新會幫助處理。”這是常有的事。近年來,李新會受公司委派幫助其他兄弟單位處理各種爐況幾十起,遍布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四川等地,為各廠挽回大量經濟損失,被譽為“高爐神醫”。
從技校生到“全國勞模”的蛻變之路,鐫刻著鋼鐵匠人對極致的永恆追求。1991年,21歲的李新會初入鋼廠,就被高爐的磅礡氣勢震撼。為掌握爐況規律,他連續三年記錄數萬個參數,將各類異常情況整理成“高爐調整事故預案”。正是這份執著,讓他在1280立方米新高爐建設中,僅用20天就帶領新組織的團隊實現達產,創下行業開爐速度紀錄﹔面對困擾生產的鐵口噴濺難題,他扎根現場20天,與幾家炮泥廠商反復試驗,最終調配出“李氏配方”,使高爐渣鐵排放重要一環轉為正常,為高爐核心指標躋身行業前三奠定有力支撐。
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這位老工匠展現出與時俱進的創新智慧。他主持研發的“高爐出鐵爐溫預測模型”,將傳統煉鐵推向數據驅動新時代﹔針對布料不均、嚴重偏析問題,結合設備廠家改造和修改參數,使布料精准度提高至正常﹔攻克噴煤系統難題的創新裝置,每年為企業節約300余萬元。更令人驚嘆的是,34年間累計攻克40余項技術難題,斬獲13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的創新紀錄。
“匠心如炬,當照亮更多追光者。”李新會創辦的“工匠講堂”已培養近300名技術骨干,昔日的徒弟藺艷輝已成長為河北省勞動模范,遍布全國各工業區的“李氏門生”正將工匠精神薪火相傳。而在“李新會創新工作室”裡,老中青三代技術骨干圍繞數字化平台展開頭腦風暴的場景,已成為智能工廠最動人的風景。
從憑經驗“聽聲辨鐵”到用數據“把脈問診”,從“制造”到“智造”的跨越中,李新會用34年堅守詮釋了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擔當。2025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時,這位鋼鐵匠人依舊保持著質朴本色:“我不過是萬千煉鐵人中的普通一員,能見証中國鋼鐵走向世界,就是最好的勛章。”
相關閱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