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北频道

《“五一”趣报:探寻劳动的N种新可能》系列报道

“以港为家,用创新点亮生产之路”

人民网记者 方童
2025年05月01日08:32 |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小字号

在数字化的浪潮中,劳动模范紧跟时代步伐,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工作,实现生产效率的飞跃和劳动方式的革新,劳动的内涵与外延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网推出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燕赵大地上那些新时代劳模,见证“光荣属于劳动者”的崭新篇章。

4月30日晚,汽笛轰鸣声中,神华535货船缓缓停靠在河北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

码头上,近7层楼高的装船机伸出巨臂,以每小时8000吨的流量,将煤炭从溜筒快速装入船舱。码头后方,遍布港区的皮带机连接着各大装卸设备,每一个环节都由智能化设备控制,自动将煤炭运往指定位置。由火车长途运来的煤炭,很快将通过我国“北煤南运”大通道,输送至四面八方。

整个煤炭转运现场,各类大型机械忙碌地作业,却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

“看不见工人就对喽,那是因为我们通过创新,实现了港区大型设备的无人化操作。一艘5万吨级的船舶,全部装完只需要25小时。仅依靠人工,是绝对完不成的。”刘金光说。

全国劳动模范,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产指挥中心党支部书记、经理,副高级工程师刘金光。张乐东摄

刘金光在生产运营指挥系统大屏前,查看各项数据。张乐东摄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刘金光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今年,是他在黄骅港工作的第25个年头,作为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产指挥中心党支部书记、经理,创新,是贯穿在他工作生涯中的关键词。

“走!我带你去看看我们创新的成果。”刘金光说。

走进生产指挥中心,记者看到,每一列火车从到达港口,经过翻车机的卸车,到堆料机的堆放,从取料机的抓取,最终到码头装船,整个过程都清晰显示在大屏幕上。

“这是我们团队搭建起的生产运营指挥系统,它是我们的‘智慧中枢’,帮助我们实现了上下游信息的无缝衔接,加强了全产业链的协同效能,提升港口生产运营效率。”刘金光说。

自2015年起,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启动智能化建设,历时6年,实现单体设备自动化和全流程智能化,成为我国首个实现全流程远程集控的煤炭港口,刘金光深度参与其中。2023年,刘金光又带领团队建成了生产运营指挥系统,实现了港区协同调度、联合调度新模式。

“过去,我们的信息只局限于港口范围,看不见下游的需求和上游的资源情况,船等货、生产计划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生产运营效率比较低。”刘金光说,“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必须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

生产现场是创新攻关的主战场,问题导向是创新攻关的主方向。从基层工人做起的刘金光,扎根生产一线,一干就是25年。问起坚持多年的原因,他说:“其实,就是心里有那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港口创新发展初期,刘金光与同事一起到国外考察港口煤炭装卸技术,“人家技术保密,不让下车、不让拍照,只能隔着玻璃远远地看一眼……”这一遭遇,让刘金光铭记于心。他意识到,真正关键的核心技术引不进、也买不来,只能靠自己创新。

“以港为家,用创新点亮生产之路”成为了刘金光的座右铭。

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港口各作业环节的详实认知,让刘金光练就了一身生产管理的过硬本领,对装卸生产全流程工艺、生产关键指标、堆场库存管理等细节烂熟于心,堪称“港口业务活字典”。

从生产指挥中心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刘金光又开始了新的挑战。

身处创新浪潮,刘金光与同事们一边干好生产工作,一边琢磨更多“可能”。眼下,他正带领团队研究智能排产项目,推动生产计划与流程选择由人工向智能转变,进一步提升港口智慧化水平。

繁多的数据、待解的难题……沉浸其中,他乐此不疲。

相关阅读

在这里,看“聪明”工厂里的匠魂

(责编:林福盛、付兆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