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跨省航空新城的協同發展故事

近日拍攝的廊坊臨空經濟區的臨空之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聯合管理委員會供圖
飛機起降,經濟騰飛。
天安門正南46公裡處,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地面連通京津冀,空中溝通全世界。機場周圍150平方公裡土地,是孕育滋養著超萬家企業的臨空經濟區。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以下簡稱“臨空經濟區”),因機場而生、依機場而建。它地跨北京市大興區和河北省廊坊市,是目前全國唯一跨省級行政區劃的臨空經濟區、自貿試驗區和綜合保稅區,自誕生之日起,便被賦予國際交往中心功能承載區、國家航空科技創新引領區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的使命。
從藍圖到實景,京冀創新協同機制,通過共商共建共管,實現資源高效協同,合力打造省際交界地區一體化發展典范。一座高品質航空新城拔地而起,一個個協同發展故事不斷上演。
1.3萬余家企業入駐,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4月2日,在位於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的北京星光凱明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訓練中心,幾名飛機駕駛員正在通過飛行模擬器開展空地聯合培訓。
“這裡兼具產業基礎和政策優勢,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企業負責人張杰介紹,目前公司已在臨空經濟區京冀兩地設立分公司,強化產業協作,加快拓展業務版圖。
借“機”騰飛,臨空添“翼”。當航空航天產業加速聚集時,生命健康產業快速崛起。
在北京卡爾斯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多台進口縱切機正在對原料鈦進行初步加工。卡爾斯是一家開展三類醫療器械口腔種植體研產銷的精密加工制造企業。入駐大興機場綜保區后,公司迎來發展新機遇。
在卡爾斯總經理宿瀚奇看來,臨空經濟區不僅能滿足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快速流動的需求,還是優惠政策疊加的高地。“落戶在綜保區,購買進口機床和原料可享受免稅政策,大大壓減了企業成本。”他說。
憑借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自貿試驗區、跨境電商綜試區和綜合保稅區“四區”政策疊加優勢,臨空經濟區成為企業集聚發展的新熱土。
招商引資“互挖牆腳”,產業同質競爭怎麼辦?
“一體化,是個很好的解題方式。”臨空經濟區聯合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要高質量推動臨空經濟區一體化發展,首先要突出大興、廊坊產業生態協同,避免造成區內產業陷入同質化競爭,共同打造區域產業集群新高地。
下好發展“一盤棋”,強化重點領域產業協作。大興側重生物醫藥、航空科技等高端產業,廊坊聚焦物流倉儲、高端制造等配套領域,通過產業鏈精准對接形成“前店后廠”格局。兩地聯合制定產業規劃和准入標准,實現區內資源的高效配置與優勢互補,有效提升區域產業協同度。
民航科創基地在大興“按”下啟動鍵,南航華北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在廊坊開始培訓,意勝生物跨國干細胞實驗室在大興投入使用,國際科技生命港在廊坊建成運營……一個個落地的新項目、一條條完善的產業鏈,讓區內產業集聚效應凸顯。截至2024年底,臨空經濟區累計注冊企業13500余家,引進重點產業項目336個,總投資1538億元,區域發展引擎作用正逐步釋放。
多種要素自由流通,去年綜保區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4倍
作為京津冀通往世界的新窗口,大量人流、物流和科創資源在臨空經濟區聚集交融。
4月3日,在廊坊誠融科技有限公司的大興綜保倉1號倉庫內,工人們正忙著用叉車將進口紅酒從保稅貨物區移至非保稅貨物區。“得益於綜保區‘區內直轉’政策,公司在倉儲費、運輸裝卸費等方面節省了約60%的成本,一年可節省80多萬元。”公司副總經理何曉蒙道出了這一全國首個跨省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獨特優勢。
打破行政壁壘,以制度創新共建開放高地。京冀首創“一個系統、一次理貨、一次查驗、一次提離”區港一體化通關模式,建成連接綜保區與機場口岸的區港聯絡通道,讓綜保區多區域政策和空港樞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在這裡,廊坊企業可直接享受北京海關的“一票多車”“分類監管”等便利政策,通關時長壓縮至13.79小時以內,較傳統模式效率提升40%。
一體化管理不僅促進了物流暢通,還實現了跨境資金的高效流動。
眼下,在臨空經濟區(大興)建設的京津冀首個新型國際貿易服務平台“京貿興”,已將服務范圍擴展至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並與中國(北京)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公共信息平台實現聯動。截至3月底,“京貿興”平台已為18家銀行、80余家貿易企業提供服務,貿易核查額超34億美元。
作為首批業務測試銀行之一,中國銀行廊坊分行交易銀行部主辦業務經理柴潤寧說:“平台通過數字化手段,可輔助銀行一站式核驗國際貿易背景真實性,進一步提升跨境結算效率。”
“共建共管只是起點,實現要素市場化配置才是目標。”臨空經濟區聯合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京冀兩地將系統布局高質量國際信息通信、國際數據中心等設施平台,發展國際數據產業,打造數據跨境示范區,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一系列創新舉措正在落地見效:我國首個外資生物醫藥行業企業數據出境案例獲批,促進特殊生產要素合規高效流通﹔建成北京市首個市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加速高層次人才聚集﹔按照“要素成本就低不就高”原則,推動實現生產要素跨省利用,有效降低企業用水成本……
生產要素的自由流通,為外貿發展開辟了新空間。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臨空經濟區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約128億元,其中大興機場綜保區進出口約99億元,同比增長4倍。
制度創新不斷,近3500項跨省政務事項實現“同城體驗”
在制度創新的賽道上,河北自貿試驗區大興機場片區再傳好消息。近日,《河北自貿試驗區第七批制度創新案例》公布,大興機場綜保區“保稅+培訓”、藝術品保稅展示異地監管模式等4項案例位列其中,涉及貿易便利化領域1項、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域3項。
與此同時,“倉儲式工業品展示交易中心落地運營”“跨直屬關區高級認証企業服務改革”等4項案例入選北京《第二批綜合保稅區改革創新實踐案例》。目前,臨空經濟區已有多項首創性經驗做法在京冀兩地得到復制推廣,開放優勢不斷增強。
創新,是自貿試驗區的基因。破除體制機制壁壘,是為了讓企業輕裝上陣。
如今,已有近3500項北京政務服務事項在臨空經濟區實現跨區域無差別辦理。同時,京冀兩地將300余項省(市)級、市(區)級行政審批權力下放至臨空經濟區,事項辦結時限壓縮50%以上。
制度持續上新的背后,是京冀兩地擰成“一股繩”,以體制機制優化激活區域發展新動能。
京冀按照“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管控、統一考核”要求,建立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京冀聯合工作領導小組和臨空經濟區聯合管委會,會同兩省市屬地政府在多層面構建起協同有效的管理機制。同時,臨空經濟區成立的協同發展委員會,匯聚了85家成員單位,形成了強大的發展合力。
交通領域率先突破,交出亮眼成績單。1277公裡專業管網縱橫交錯,41公裡綜合管廊如“地下動脈”高效運轉,330公裡道路網絡四通八達。特別是,6條跨省主要道路的貫通,讓京冀兩地實現了“無縫對接”。
產業協同持續深化。綜合保稅區依托“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等4個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吸引了挖酒網、華潤醫藥等100余家優質企業入駐。
“這裡不僅是地理上的交會點,更是制度創新的試驗田。”臨空經濟區聯合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經濟區將重點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探索航空金融、跨境數據流動等新業態,全力構建“空中絲綢之路”核心樞紐,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支點。
隨著《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總體規劃(2019—2035年)》的深入實施,大興機場和臨空經濟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協同故事也將持續上演。(記者苑立立)
記者手記
推動要素流通,“跨省地”變“金地”
驅車行駛在大興機場綜保區,已經投入運營的國際生物醫藥園尤為亮眼。這裡正形成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研發生產,並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的生命健康產業集群。
一個園區就是一條產業鏈。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從管委會工作人員到入駐企業代表,他們最關注的都是打造產業集群生態。既需要打通有形的交通,還要破除無形的行政壁壘。
企業的需求就是改革的方向。京冀兩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破行政藩籬,推動生產要素流通。
從區港一體化通關模式到定期召開招商對接會,從構建人才支持體系到設立產業類基金,臨空經濟區通過產業融通、設施聯通,成為吸引企業投資的“金地”。
臨空經濟區的實踐也說明,破除行政壁壘,推動要素流通已成為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關鍵。區域協調發展不再是簡單的產業轉移,而是通過制度創新構建發展新生態。(記者苑立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