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的“第一個”

七省市聯動推出“鄉村全面振興新圖景”融媒體特別報道
我們村的“第一個”
卷首語
在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河北日報縱覽新聞攜手紅網、潮新聞、大皖新聞、海峽都市報、陝西日報、第1眼TV-華龍網等主流媒體,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從農業、農村、農民的“第一個”視角,看鄉村裡發生了哪些新變化,聽鄉親們講有了怎樣的新感受、新獲得,共同見証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鄉村全面振興新圖景。
河北正定塔元庄村:
第一個智慧農場
2月13日上午7時30分,石家庄正定縣塔元庄村,村民唐秀英裹緊羽絨服,從家出門,走了10分鐘,來到村東的塔元庄同福鄉村振興示范園智慧農場。掀開大棚帘子,熱騰騰的蔬果香扑面而來——成排生菜在LED燈下舒展嫩葉,番茄藤蔓攀上3米高的水培架,池中錦鯉擺尾蕩起漣漪。
五年前,唐秀英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澆水、施肥全憑經驗。2020年,塔元庄村與同福集團共同建立了塔元庄同福智慧農場,她試著報了名,沒想到成了村裡第一批“智慧農人”。
“過去種菜,遇到刮風下雨總是提心吊膽。現在咱‘看屏幕’,安心著哩!”唐秀英走進農場指揮中心,電子大屏上跳動著各棚區的溫度、濕度、光照數據。通過5G和物聯網,1萬平方米的智慧農場隻需幾個人打理,節水超20%,年增效逾兩成。“在這裡,每一株農作物的生長狀態都被實時監測著,農事活動有了更精准的數據。”唐秀英說,除了根據各項數據進行“智慧種植”,這裡的物聯網智能遠程控制櫃還能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根據環境和蔬菜長勢,進行自動補光、通風、換氣。
在“魚菜共生”區,唐秀英手指著水池裡的小魚說:“魚糞變肥料,順著管子給菜施肥,水也得到了淨化。可以說,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你說神不神?”
“2024年,我們的農場上新了蛇瓜、老鼠瓜等新品種,舉辦了各種各樣的採摘活動。”唐秀英笑著說。
從“扛鋤頭”到“按按鈕”,這個曾經有名的窮村正用科技改寫命運。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塔元庄考察時提出要求:“你們要在全國提前進入小康,把農業做成產業化,養老做成市場化,旅游做成規范化。”
如今的塔元庄已是遠近聞名的明星小康村,成為鄉村振興的典型樣板。按照規劃,今年,他們還將建設高效負碳農業產業園區等項目,進一步拓寬智慧農業發展路徑。
夕陽西下,智能大棚裡,新栽的草莓苗已冒出嫩芽。“等這批果子熟了,游客又得擠滿大棚。”唐秀英語氣篤定,“好日子還在后頭哩!”(縱覽新聞記者楊佳薇、李春煒)
湖南花垣十八洞村:
第一個苗繡“CEO”
2月18日,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苗繡鄉村振興示范基地裡,71歲的石順蓮精神矍鑠,專心致志地創作著苗繡作品。
“湘西苗繡”於2021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一古老技藝煥發出勃勃生機。作為“精准扶貧”首倡地,近年來,十八洞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石順蓮看在眼裡,幸福溢滿心間。
2014年,石順蓮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周邊村子300余名留守婦女發展苗繡產業。“2013年總書記到十八洞村考察時,說我們的苗繡很漂亮,還說脫貧致富就要因地制宜,我就想繼續發揚苗家婦女這一針線活兒特長,用苗繡產品讓大家致富。”
為開拓市場、樹立品牌,石順蓮一次次走出大山,與政府、企業、高校積極對接,邀請專業老師對繡娘們進行培訓。第一年,合作社訂單總額就超過10萬元。201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合作社與中車株機“牽手”,生產的“高鐵苗繡”產品作為禮物,搭乘中國高鐵走向世界。
11年間,十八洞村堅持因地制宜壯大特色產業,形成種養、苗繡、勞務、旅游、山泉水五大產業體系。2024年,十八洞村入選世界“最佳旅游鄉村”。
十八洞村下轄梨子、竹子、飛虫、當戎四個苗寨,近年來,“十八洞鄉村振興學院”“十八洞黨校”“州委黨校十八洞分校”相繼在當戎寨挂牌,催生一批研學游新業態﹔飛虫寨建成了文化廣場和日間照料中心,方便了村裡老人﹔竹子寨開發了蠟染、釀酒、農耕文化等項目,吸引了大批游客。“要說變化,我們村變化很多。”石順蓮說。
從脫貧攻堅主戰場到鄉村振興片區發展“領頭羊”,十八洞村正引領周邊7個村寨實現資源共享、產業共謀、設施共建,共同打造“十八洞片區”鄉村振興示范區。(紅網時刻新聞記者向力 實習生尹姍姍)
安徽鳳陽小崗村:
第一個“村宿管家”
接送客人、收拾客房、修空調、換燈泡、通下水管、採購……對於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村民韓正亮來說,這些只是他工作日常的一小部分。事無巨細關注每一個細節,裡裡外外都親力親為,因為他是小崗村第一個“村宿管家”。
安徽鳳陽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因1978年率先實行“包產到戶”而聞名。如今,小崗村已成為農村改革的歷史象征和鄉村振興的示范點。
1986年出生的韓正亮,在村裡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從事了多年的“二產”,如今轉型擔任起了“小崗村宿”負責人。
韓正亮在小崗村經歷了創業、就業的艱難過程。就在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小崗村宿”開始建設,韓正亮被委以重任。
“小崗村宿”所在位置,原叫小韓庄。2022年,小韓庄整體遷出,村內原有的宅基地被打造成一座江淮民居風格的高端民宿。
韓正亮說,剛開始接待游客時,他隻會問一句:“你要住宿嗎?”但現在,他會先給游客介紹小崗村,介紹小崗村的文旅,讓游客對小崗村有更多興趣。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小崗村逐步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運營近一年時間,“小崗村宿”已成小崗村新的打卡點。
“小崗村正在創建5A級景區,‘小崗村宿’正好補上了硬件短板。村宿南邊的研學基地已開工建設,加上我們已有的當年農家、大包干紀念館等紅色旅游板塊,農業採摘、葡萄節等生態旅游板塊,小崗村文旅產業已經完成了深度融合。”韓正亮說。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小崗人,韓正亮越來越慶幸留在了村裡。“我希望通過我們一代人的努力,能夠讓小崗村越來越好。”他滿懷信心地說。(大皖新聞記者吳碧琦)
重慶石柱中益鄉華溪村:
第一個研學基地
2月下旬的一天,春日暖陽下,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老黨員馬培清家很是熱鬧。院子裡,研學團的小朋友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聽馬奶奶講故事。
“現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們要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老人講得動情,孩子們也聽得認真。此時,研學隊伍裡,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益起奔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研學團負責人劉成勇又接了好幾通電話,都是咨詢和預定研學游的。
華溪村地處武陵山區深處,曾與附近的6個村子都是支柱產業“空白村”。2020年7月,中益鄉7個村集體共同出資成立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益起奔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接研學及團建活動,但發展一度陷入困境。“研學游產業發展迅猛、前景廣闊,家鄉資源豐富,我們有能力來做好!”劉成勇主動扛起擔子。
帶著新組建的團隊,劉成勇用腳步丈量家鄉,探尋歷史文脈。“初心學院”“華溪村扶貧足跡”“守蜂人探秘之旅”……家鄉的奮斗故事成為了最生動的研學課程。
“小山村”變成了“大課堂”,受益的人們越來越多。村裡的種植大戶、農家樂業主、村委會工作人員,紛紛化身講解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接連“回流”。
在研學游的帶動下,如今的中益鄉同步發展鄉村旅游,致力打造“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旅游勝地。通過農文旅融合,往日的“空殼村”蝶變“網紅打卡地”。全鄉實現了人人持股、人人分紅,村民們在家門口就吃上了“文旅飯”。(第1眼TV-華龍網記者馮珊、曾靜 石柱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周偉、譚艷波)
浙江安吉余村:
第一個“全球合伙人”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浙江省安吉縣余村,一片以“青來集”為名、白牆黑瓦的建筑群格外引人注目,這裡不僅是余村吸引青年人才的“磁石”,更是鄉村創新創業的“孵化器”。
它的運營主理人丁文文,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
2022年7月,余村啟動“余村全球合伙人”招募計劃,丁文文便是首批帶領團隊入駐的余村“全球合伙人”。
“這裡既有綠水青山的田園風光,也有大城市般的創業硬件設施。”在丁文文看來,美好環境和自然資源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助力。
2023年,余村整合利用3.7萬平方米土地、建筑等閑置資源,打造出青年專屬的創業空間——青來集。這裡不僅為青年創業者提供辦公空間和資源對接,更致力於打造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活力的社區。
在丁文文的努力下,青來集吸引了各類青年來到余村,也帶來新的生活方式。
“來多了,就萌生了想留下來的想法。”被余村的綠水青山和青來集的創業氛圍所吸引,來自上海的騎行愛好者力力決定在這裡開設一家騎行主題館,為騎行愛好者提供裝備租賃、路線規劃、文化交流等服務。
僅1年多時間,大余村核心區在丁文文等人以及當地政府的努力下,集聚起了60多個合伙人和新經濟項目,涌現了50多個新業態、新場景,吸引來1200余名青年人才在這裡常態化工作、生活。
“青年人才入鄉成為合伙人,不僅為鄉村帶來了創新理念和發展活力,更探索出一條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路徑。”丁文文說,希望將來有更多青年人才走進鄉村,在綠水青山間書寫鄉村全面振興的新篇章。(潮新聞記者鄒宸)
陝西平利蔣家坪村:
第一個生態農業“主理人”
人勤春早,陝西省平利縣蔣家坪村村民余治東正在田間忙碌。
“去年,2.5萬公斤稻米及稻田裡的魚都供不應求,走綠色優質的路子,准沒錯!”2月17日,余治東向記者分享了他返鄉創業的喜悅。
過去,群山環繞的蔣家坪村發展受限,跟其他年輕人一樣,余治東也選擇外出務工。但隨著鄉村基礎設施改善、產業興起,2020年,在浙江做生意的他回鄉投身稻漁綜合種養。在鳳凰山下的桐皮溝,他流轉了百畝水田。
桐皮溝位置偏、路窄,大型機械進不去,隻能人工改造水田。余治東在農業農村部門幫助下,外出交流、培訓,學習田面整治、魚苗投放等知識,不斷提升稻米的品質和口感。同時,隨著道路拓寬,高標准農田建成,生產條件也大為改善。
經過3年多摸索,2023年稻田豐收,稻米品質顯著提升,稻魚米的價格也翻了幾番。如今,余治東的生態農業規模擴大,還利用水稻和油菜生長時間差,水旱輪作,讓“冬閑田”變“增收田”,油菜花盛開時吸引游客,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金色”產業。
余治東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每年帶動8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村民陳尚福在家門口就業,土地流轉拿租金,女兒也從外地回來當講解員,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2024年,蔣家坪村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年吸引20多萬名游客,茶文旅、農文旅融合的新畫卷正徐徐鋪展。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3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1.6萬元。村裡還籌劃電商平台拓寬增收路徑。
余治東的農家樂已試運營,他打算打造“美麗田園綜合體”,開辦民宿,推動農文旅融合,讓更多游客來蔣家坪尋找“詩和遠方”。(陝西日報記者齊珂雨、董劍南)
福建東山澳角村:
第一個“網”紅船長
澳角村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東南部,三面環海,村民世代捕魚為生。沈志輝,原本是村裡的一名“船老大”,因率先捕捉到互聯網帶來的機遇,做起海鮮電商,成了村子裡的第一個“網”紅船長。十多年來,他不僅讓東山的海鮮“游”上更多人的餐桌,還帶著村民搭上互聯網的快車,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十幾年前,作為船老大的沈志輝常常帶領村裡的漁民出海捕魚,然后將海鮮賣給魚販子。然而,傳統的銷售模式把海鮮的價格壓得很低,沈志輝對此心有不甘。隨著網購興起,沈志輝尋思著:“咱家的海鮮為啥不能也上網賣呢?”。2014年,沈志輝正式“觸網”涉足電商,成為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起初他對電商一竅不通,經過幾個月的摸索,小店終於有了起色。
2015年,沈志輝決定徹底“上岸”,專心做電商。因為有前期的積累,他的電商生意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回頭客越來越多,粉絲數量也從幾百人迅速增長到幾萬人。“我坐在澳角村,就把生意做成了。”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沈志輝的客戶已遍布全國各地。
除了通過電商平台銷售海鮮,沈志輝還積極探索打造特色民宿、進行電商直播等多元化的發展路徑,向全國推廣東山的海鮮和旅游資源。沈志輝的成功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帶動了整個澳角村的經濟發展。他手把手教村民們開網店、包裝海鮮、推廣產品,越來越多的漁民加入了電商行列。
如今,澳角村幾乎家家戶戶開起了網店,海鮮銷往全國各地,村民們的收入翻了好幾倍。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小漁村,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電商村”,漁民生活也迎來嶄新圖景。(海峽都市報記者陳江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