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鹼嘎巴”何以變身“金疙瘩”?

人民網記者 趙明妍
2024年05月01日06:41 |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小字號

劉玉鎖的一天,從“瞧”麥子開始。

“幾乎每天一早,我都要來地裡看看庄稼,這已經成為習慣。眼下,正是旱鹼麥的快速生長期,尤其要多注意。”看著長勢良好的麥苗,劉玉鎖飽經風霜的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

劉玉鎖,河北省滄州市渤海新區黃驊市后仙庄村黨支部副書記,是個種了幾十年地的老庄稼把式。“以前我們一直和鹽鹼地較勁,種啥啥不成,俗話說: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不澇不旱收鹼嘎巴。這幾年經過土地改良,大伙兒拾起了種糧的積極性,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滄州黃驊考察旱鹼麥種植推廣及產業化情況時指出:“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

“可以看出糧食生產是總書記時時放在心上的大事。”總書記的話,讓劉玉鎖有了“主心骨”。

近年來,河北滄州結合實際探索出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的有效途徑,這片曾經寸草不生的地塊已破“鹼”重生,變為富農的“金疙瘩”。鹽鹼地上的農民,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滄州市渤海新區黃驊市后仙庄村旱鹼麥田。人民網記者 趙明妍攝

滄州市渤海新區黃驊市后仙庄村旱鹼麥田。人民網記者 趙明妍攝

破“鹼”第一步:喚醒“沉睡”土地

何為鹽鹼地?

“這裡都是退海地,以前就是大海。”后仙庄村村委會主任劉建對過去仍然記憶猶新,“專家說滄州鹽鹼地耕地pH值高。土壤鹽鹼度太高,就沒法長庄稼。土地被太陽一晒比磚頭還硬,一下雨又比豆腐還軟。”

好地長好麥,這似乎是“常理”。但這塊土地,隻能逆勢而為。

“其實治理的原理很簡單,鹽多,我們就想方設法地排鹽。”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農業農村發展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於榮艷介紹,當地挖了許多排水溝,利用夏季雨水量大並且集中的特點,通過排水溝把淋洗后的鹽分排出去。同時通過深鬆、深耕增加土壤蓄墒能力﹔通過免耕,減少土壤中水分蒸發,減緩鹽分向地表轉移。

“目前,黃驊市正在實施北部河渠連通提升改造及引水灌溉項目,積極推進15萬畝高標准農田項目。當地與河北農業大學合作共建了鹽鹼地特色產業研究院,探索應用鹽鹼地改良新技術。”於榮艷說。

曾經滄海,今日良田。如今,劉建家的小麥平均畝產500斤,每年都比他預期要好得多。“今年的夏收快到了,等我好消息!”

河北是鹽鹼地面積較大的省份之一,喚醒這一“沉睡”的后備耕地資源,是一項系統工程。記者從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獲悉,今年在強化鹽鹼地改造提升方面,將依據全省鹽鹼地分布狀況,科學評價鹽鹼地綜合利用和改造提升潛力,構建鹽鹼地資源數據庫。

中科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工作人員在試驗田裡進行小麥採樣工作。苑立偉攝

中科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工作人員在試驗田裡進行小麥採樣工作。苑立偉攝

破“鹼”第二步:培育“適地”種子

改善好土壤,接下來,種什麼、怎麼種,成為新的課題。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高產的關鍵。在這個環節,許多科技人員作出了長久不懈的努力。”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農業農村發展局農產品安全監管科科長趙振春說,“旱鹼麥是鹽鹼地的代表性作物,也是滄州鹽鹼地上的主角。”

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河北省堅持“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完善旱鹼麥等現代育種技術體系,建立耐鹽鹼作物種質資源圃,收集鑒定耐鹽鹼種質資源,創制特色優異新種質,培育一批耐鹽鹼新品系和新品種。

滄州培育的旱鹼麥品種。傅新春攝

滄州培育的旱鹼麥品種。傅新春攝

中捷產業園區農科所的科技人員,有“點兵點將”來的,也有“自告奮勇”來的。渤海新區黃驊市中捷產業園區農科所所長張衛軍就是“自告奮勇”中的一員。

張衛軍黝黑的皮膚和粗糙的雙手,同勞作的農民一樣,是他多年來常往田間地頭跑的象征。“以前這裡主要種植的品種是‘小紅芒’‘紅禿頭’,產量不高。”張衛軍告訴記者,“捷麥19”目前是滄州運河以東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畝均產量能達到520斤,相當於翻了兩番。

“選育新品種,每一塊田前面都有一個牌子,代表一個不同的材料(品種),這一片試驗田總共有一千多份材料,每個都要培育六、七年。通過雜交優中選優,同時分離不穩定的品種,從這些材料中,能挑出一個好品種就算成功。”張衛軍說。

過程漫長,好在結果令人歡喜:滄州新培育的11個旱鹼麥新品系已進入審定程序,新審定了滄麥18、泊麥20兩個旱鹼麥新品種﹔建立旱鹼麥繁育基地6.15萬畝,年繁種能力達到1.8萬噸。

蒸面花的模具。人民網記者 趙明妍攝

蒸面花的模具。人民網記者 趙明妍攝

破“鹼”第三步:研發“花樣”產品

向鹽鹼地要食物,還要向特色農業要效益。

“這是用旱鹼麥面粉搭配旱鹼麥麥麩與高筋面粉烤制的面包,我們將處理后的旱鹼麥麥麩加入面包裡,既可以增加香味,還可以提高膳食纖維含量。”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營養健康研究院(滄州)的實驗室飄出縷縷麥香。副院長董維表示,研究院正全力推進多元化旱鹼麥面制品的研發,為鹽鹼地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旱鹼麥做的面食口感有什麼特殊之處?

“簡單來說,就是更有嚼勁,但是不硬,很鬆軟,麥香味也更濃。”董維介紹,“我們對面條制品、糕點、谷物早餐等旱鹼麥產品的加工關鍵技術進行創新,同時對副產品如麩皮、麥胚等進行物理、酶法的改進,研發早鹼麥系列營養健康產品,延伸產業鏈,把每一粒旱鹼麥的利用價值‘吃干榨淨’。”

通過推動旱鹼麥加工增值,提升旱鹼麥產品品牌價值,“一粒麥振興一個產業”逐漸變為現實。

工作人員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營養健康研究院(滄州)實驗室內制作旱鹼麥食物。人民網記者 趙明妍攝

工作人員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營養健康研究院(滄州)實驗室內制作旱鹼麥食物。人民網記者 趙明妍攝

在黃驊,蒸面花基本是家家戶戶都掌握的一門“手藝”。惟妙惟肖的鐵獅子、精致可愛的魚兒、趣味十足的十二生肖……各式各樣的面花層出不窮,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說,“不用吆喝,顧客就會找上來。”

“是真好吃,回頭客很多。”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農業農村發展局產業化辦公室主任焦彥強表示,去年12月份,黃驊旱鹼麥區域公用品牌在北京正式發布,14家旱鹼麥龍頭企業與北京新發地100多家優質經銷商對接洽談,累計簽約額達1億元。黃驊鹽鹼地打造“綠色糧倉”做法入選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

新的希望,每天都在這片土地上生發。端著剛出鍋的面花,劉玉鎖熱情地邀請大家品嘗,“都說我們救了鹽鹼地,其實是鹽鹼地養了我們。還得繼續努力,好日子才剛剛開始。”

(責編:方童、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