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河北石家庄開放一批文化工作室

藝術普及,融入街頭巷尾

本報記者 史自強
2023年05月04日09: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河北石家庄市灣裡廟步行街,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蔚縣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周淑英的工作室就坐落在這裡。市民張媛說,去年12月,她帶8歲的女兒第一次來這裡參觀,女兒一下子迷上了剪紙。現在,她和女兒每周都來,近距離體驗非遺。

  在石家庄,類似的工作室不少。為建設好群眾身邊的城市人文公共空間,石家庄自去年9月起陸續開放52家文化工作室,包含戲劇、音樂、舞蹈、民間文藝、曲藝、文藝評論、書法、美術、寫作、設計藝術等藝術門類,入駐工作室的有國家一級美術師、梅花獎得主以及國家一級作曲、知名作家等。

  “群眾的文化需求在哪裡,工作室的舞台就在哪裡。”石家庄市委宣傳部文藝科科長梁兵說。這些工作室設立在街頭巷尾、社區周邊、商業街區等,讓群眾能隨時隨地暢享文化魅力。

  “青衣起范兒的時候,要稍微提著點腕子,然后這樣壓出去,動作就好看了。”在趙玉華工作室,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趙玉華正為戲迷講解青衣的表演特色。工作室將每周三設為戲迷開放日,由趙玉華手把手指導。

  各工作室在活動組織上,鼓勵精准分層、精准定位。對零基礎群眾,重在知識普及﹔對稍有基礎的群眾,開展有重點的輔導培訓﹔對有一定水平的群眾,則在深入研討交流上做文章。同時注重吸引青少年群體,讓文化種子生根發芽。

  “丁丁,當當……”伴隨清脆的敲擊聲,臨街的郭海博鐵板浮雕工作室,吸引了不少參觀者。工作室一樓設有大型工作台、作品展示牆、名家介紹海報、創作工具展示區等,二樓則設有創作交流體驗區和圖書閱讀區。“功能空間上,各工作室凸顯創作、展示、交流三大主體需求,延伸設置休閑閱讀、研學體驗、小型演藝、文創開發、網絡直播等分區。”負責工作室日常運營的石家庄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陳剛說。

  工作室背后,是各級部門的合力保障:省委宣傳部、省文聯統籌指導,精心挑選推薦入駐人員﹔市裡財政保障,總體協調,市旅投負責日常運營管理﹔區縣一級制定轄區內工作室年度活動清單,溝通上下﹔街道和社區落實具體活動安排。

  不久前,一場名為“燕趙十景”的藝術展在任源書法家工作室開展,用書法、篆刻、剪紙、版畫4種形式描繪了太行山、長城、趙州橋、白洋澱等河北美景。活動人氣高漲,不僅吸引了許多線下觀展者,線上點擊量也突破100萬次。

  藝術普及活動為工作室帶來人氣,藝術形式的組合創新則迸發新的火花。去年以來,“書法+音樂”“相聲+架子鼓”等表演形式和活動在各工作室上演。

  周淑英表示,文化工作室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如今,工作室的參觀者眾多,大大提升了非遺的影響力,也為傳承人提供了學有所教、藝有所傳的平台。

  橙紅色的方形牌匾,上方白色字體書寫的“城市人文公共空間”,構成了文化工作室統一的識別標志。

  “盡管藝術種類不同,但工作室是聯動融通的整體,不僅體現在外觀標識上,更在創作上。”梁兵說。今年是農歷兔年,石家庄市聯合多家工作室,共同推出兔年主題創作,玉兔剪紙、兔子印章等,讓市民大飽眼福。

  作為城市人文公共空間,市民可隨時隨地進入工作室,如今,工作室也越來越多走進周邊社區、學校、醫院、農村等。

  “把技藝展出來,把展品搬出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讓宜業城市更宜居。”石家庄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殷斌說,這些文化工作室正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讓城市在提升“顏值”的同時,更具“內涵”。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04日 08 版)

(責編:商帆、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這,就是回家的意義
  • 返鄉過年防疫小提示
  • 裸眼3D!“陸地航母”出征春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