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港京唐港區:加快綠色智慧港口建設 助推港區轉型升級發展

人民網石家庄12月28日電 這幾天,連續下降的氣溫讓冬季寒意更濃,在唐山港京唐港區36#—40#煤炭泊位氣膜條形倉建設現場,仍然呈現一派火熱繁忙景象。設備轟鳴、焊花閃爍,工人們鉚足干勁、爭分奪秒,共同描繪了一幅如火如荼的建設圖景。
“作為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的氣膜倉,填補了國內沿海港口散貨堆場封閉中氣膜應用的空白,可對內部堆場形成封閉空間,最大程度抑制貨物揚塵污染。在11月中旬充氣成功后,倉內的自動化控制系統、視頻監控、熱成像系統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安裝中,目前已經完成了工程總量的90%。”項目建設負責人李宏民介紹說。
4公裡外,礦石碼頭裝車樓內,一列列火車進出有序,鐵礦石、鋁礬土等貨物從這裡“北上”,運往腹地企業。這套投資2.9億元,集成了目前國內電氣化、自動化最高水准的礦石鐵路疏港配套裝車系統,年可實現礦石裝車能力2000萬噸,且全程綠色運輸,可減少汽車疏港60萬輛次,降低碳排放量10萬噸。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唐山港集團把加快綠色港口建設作為轉型發展的“硬支撐”,做好清潔能源的“加法”和節能降耗的“減法”,啟動實施一港池后方焦煤堆存場地環保提升、防風抑塵牆工程等一大批綠色環保工程項目。
加快淘汰高耗能大型設備,研發倒運車輛自動苫蓋技術、引進無人清掃車等環保設備,引導上下游客戶投入2288台電動重卡、20輛氫能源電動重卡參與疏港作業,新能源車輛日均疏港車次佔比達30%以上。建成16套低壓岸電系統,4套高壓岸電系統,實現23個泊位全覆蓋。公轉鐵、油改電、管廊運輸等綠色物流運輸模式加速推進,設備改造、綠色照明、中水替代等多領域節能項目風生水起。昔日“風刮煙塵漫天飛”的景象早已成為歷史,站在碼頭眺望,天藍海碧、水清岸潔,貨輪穿梭、魚翔淺底,一幅綠色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擦亮環保招牌,建設低碳綠色港口,正在成為京唐港區加快轉型升級的新實踐。”唐山港集團副總經理張小銳表示。
唐山港集團把智慧港口建設作為競逐“新賽道”的強勁引擎,推動港區由“智”變走向“質”變,智慧領跑、創新驅動的鼓點越敲越密、越擂越響,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以前,司機坐在辦公室裡操作軌道吊,想都不敢想。現在,碼頭智能化升級改造后,輕輕鬆鬆就能‘遙控’集裝箱精准‘入列’,真是夢想照進現實啦。”遠程操控員劉海濱喜上眉梢。從20多米高、5平方米左右的軌道吊駕駛室,到寬敞明亮、設施現代化的辦公室,從‘藍領’到‘白領’,碼頭工人作業模式、作業環境改變的背后,是唐山港集團矢志創新,以智慧轉型撬動生產方式變革的折射。
事實上,“數字化”的基因一直鐫刻在唐山港集團的發展歷程中。2017年,唐山港集團被交通運輸部批准為智慧港口示范工程實施單位,智慧化碼頭建設升級改造全面開啟。唐山港集團與中國移動、華為等知名企業合作,全面配套5G、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深度應用。在科技的支撐下,京唐港區智慧化碼頭升級改造從單個碼頭向多個碼頭延伸,從集裝箱領域向散貨領域、液化領域輻射。
投資15億元,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智慧化成果接踵而至:建成了國內首個採用平行式工藝布局、以無人集卡實現水平運輸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建設“數字庫場”,以北斗定位與三維建模相結合的方式,在國內率先實現了散貨垛型可視化管控﹔全面完成了門機半自動化改造,降低了50%門機司機的勞動強度……在這過程中,累計誕生700余項新工藝、新發明,獲得知識產權250多項,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40余項,20多項課題入選省市級創新發展試點項目庫,科技創新發展水平位居國內行業前列。
在大力推進綠色港口、智慧港口建設的同時,京唐港區也把目光投射到鞏固傳統主業,發展新業態上。
主業興,勢頭旺。今年,京唐港區生產、業務領域協同發力,在做優做強主業上下足功夫。業務領域,千方百計開發新貨種,優化貨源結構,開辟新航線,助力外貿穩增長。截至12月1日,京唐港區外貿進出口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3.1%。生產方面,提前了解船貨信息,加強生產組織,強化生產資源應急調配,匹配最優作業方案,持續提升船舶作業效率,全力保障進出口貨物運輸通暢,外貿船舶作業效率同比提升6.4%。傳統裝卸板塊綻放出新的活力。
激活新業態一池春水。“我們是河北省首家開展全流程保稅備貨跨境電商業務的企業,可以為客戶提供從進口訂艙到快遞打包的全鏈條服務,商品覆蓋日化、美妝、食品、母嬰等近千種,消費者可零距離購買到與境外同款、同質、價格優惠的海外商品。”唐山港京唐港區進出口保稅儲運有限公司副經理蘇鑫介紹說。
成立唐山市首家保稅物流中心(B型)后,依托保稅物流優勢,京唐港區大力發展跨境電商業務,讓消費者享受到跨境電商免關稅政策紅利,很快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業務量呈階梯式增長。
此外,出口退稅、貨物分包等新興業態加速成長。礦石、焦煤、動力煤、焦炭、甲醇期貨交割業務多點發力,與傳統業務融合創新,形成了新的增長點。(任小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