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圍場:清潔能源助力綠色發展
圍場縣紅鬆窪風電風光(資料圖片)。李術凡攝
“最喜狂吹晝夜風,飛輪頻轉電尤豐﹔能為圓夢添光熱,越是繁忙心越紅。”這是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老百姓們常說的一句話。
圍場縣位於河北省最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南緣和河北省山地過渡地帶,海拔高,風能資源十分豐富。其中,紅鬆窪自然保護區、御道口牧場、御道口鎮等地風能優勢最為明顯。
走進圍場縣紅鬆窪自然保護區,一排排白色風機巍然聳立,風塔上的槳葉隨風轉動。
“這裡一年生產7億至8億度綠色電能,實現產值超過4億元。”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發改局負責人溫長軍表示,“風電項目在創造綠色電能的同時,更為節能減排做出了積極貢獻。”
白色的“大風車”,轉出了圍場清潔能源的“綠色夢”。據統計,以裝機容量4.95萬千瓦的風電場為例,並網發電后,年發電量約為1.2億千瓦時,與燃煤發電相比,每年可節約標煤4.17萬噸,減少粉塵7000噸、二氧化碳11.5萬噸、二氧化硫650噸。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圍場縣委縣政府深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近年來,圍場縣緊緊圍繞“1+2”主導產業延鏈、補鏈、強鏈,立足共享儲能、牧光互補等項目建設規劃布局,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對接,共同研究發展路徑,推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結合,打造綠色能源融合發展的精品工程。
2011年,圍場縣榮獲“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范縣”稱號﹔2021年,圍場縣被授予第五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22年,圍場縣榮獲第六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
圍場縣的光伏發電(資料圖)。李術凡攝
走進圍場縣下伙房鄉八號地村,陽光不僅洒在山村的角角落落,還被源源不斷“吸”進一塊塊光伏板存儲起來。
“我在咱們電站裡干了兩年了,偶爾過來打掃打掃衛生,一年能掙3600塊錢!”下伙房鄉八號地村村民孫鳳蘭笑著說。
據了解,為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下伙房鄉探索出一條“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農光互補”新模式,即利用光伏板下空地種植蒼術等中藥材。
“我們村在河北省信訪局駐村工作隊的支持幫扶下,在荒坡、荒山上建設了兩座光伏電站,其中84千瓦光伏電站年收益10萬元,315千瓦光伏電站年收益18萬元。”八號地村黨支部書記孫印說,光伏電站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解決了38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如今,在圍場,像八號地村這樣的光伏村共有176個,佔56.4%,全縣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突破400萬千瓦。
除了綠色能源產業與本地農業相結合的“農光互補”模式,圍場縣還將綠色能源產業與畜牧業相結合,發展“牧光互補”,將土地集約化、科學化、智能化,用生態振興助推鄉村振興。
位於圍場縣的國家電投神源圍場御道口300兆瓦牧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採取“光伏+畜牧飼料種植+綠色養殖相結合的智能化並網發電”方式,將綠色能源產業與當地畜牧業發展緊密融合,實現土地集約化、科學化、智能化的管控利用。
“該項目於今年4月份開工建設,目前完成裝機9.6萬千瓦。預計年底前實現並網。”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委副書記呂寶儉表示,“項目建成后,年可實現產值2.4億元,運行期25年內年平均上網量57262.39萬千瓦時,年平均運行小時數為1659.78小時。”
從“風生水起”到“風光無限”,日益壯大的清潔能源產業,正不斷將圍場豐富的自然資源,轉化為綠色發展的不竭動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