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市復興區入選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復興,復興!“鋼區煤城”變“山水美城”
深秋時節,邯鄲市復興區觀嶺山粉黛花海。復興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雖時已入冬,但是走在河北省邯鄲市復興區觀嶺山景觀大道上,放眼望去,盛花期已過的粉黛亂子草依然氤氳著“粉色煙霧”,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搖曳生輝,展現出一幅和諧美麗的生態畫卷。
然而在以前,這裡可沒有如此美景。“原來這兒都是煤山,大大小小十幾家煤礦,環境特別差。現在治理得挺好,遍地是景,我和老伴兒沒事兒了就來這看風景。”正在觀嶺山景觀大道游玩的市民趙風蘭說。
作為邯鄲的傳統工業區,復興區的鋼鐵、煤炭、化工、建材等行業一度非常發達,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發展方式,給復興區的形象蒙了“塵”。
復興,要復興!“近年來,復興區不斷探索實踐,在構筑綠水青山、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下簡稱“兩山”)轉化和建立長效機制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兩山’指數20項建設指標均穩定提升,走出了一條具有復興特色的老工業區轉型升級、綠色發展之路。”復興區委書記李少鋒說。近日,復興區還成功入選了全國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除舊布新 優化產業體系成效顯著
河北宏貫路橋科技有限公司。復興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拎包入住’還能分期付款,節省下來的資金,我們安裝了節能感應電爐,同時提升了制作工藝。現在車間是無塵車間,生產幾乎是零污染排放,真的要感謝復興區政府拉了我們一把。”河北匯和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麗君感慨地說。
據了解,河北匯和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產、加工機械設備及備件的公司,原生產工藝中包含燃焦炭沖天爐,被要求整改。入駐復興經濟開發區的綠色制造產業園代建廠房后,企業通過環保設備投入和自主研發,打造了智能化、智慧化工廠。“脫胎換骨”后,公司的產值首次突破1000萬元。
向污染宣戰、向落后產能宣戰。“我們先后關停了縱橫鋼鐵、裕泰煤化工、陶二煤礦、亨建煤礦等支柱企業,累計壓減鋼鐵產能477萬噸、煤炭焦炭產能317萬噸、火電產能5.1萬千瓦。”復興區發展和改革局黨組書記王子明說,截至目前,共拆除“散亂污”和“兩高一低”企業861家,拆除各類違建7000處、300萬平方米,騰退土地1.5萬畝。
除舊布新。此后,復興區確立了“鋼后延伸及高端裝備制造、生態文旅康養、新經濟、現代汽貿、現代物流”五大產業體系,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帕克軌道交通、海盾智聯、宏貫路橋等一批生態友好、競爭力強的產業項目陸續開工建設、建成投產。
在河北宏貫路橋科技有限公司1號車間內,一件件軌道交通建設的預埋件正在加緊生產。據了解,該公司今年3月份才落戶復興區,短短5個月就實現了試生產。“我們生產的軌道交通預埋件屬於‘吃鋼’產品,作為國家工信部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我們的鐵路橋梁附屬鋼結構系列產品取得了75項國家專利。”河北宏貫路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強說。
“同時,我們還先后建設了小微產業園和科技創新基地,積極引導有技術、有市場、低能耗、零排放、符合產業政策的中小企業入園聚集、‘抱團’發展。”復興區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姜仲春說,今年以來,已經有總投資311.5億元的恆盛智谷、四達電機、沁潤“隱廬”等29個項目成功簽約。不僅如此,復興區經濟開發區還榮獲了2021年度全省開發區綜合考核A類等次,在省級層面實現了考核成績從“C”到“A”的跨越式進步。
修復生態 構建全域旅游基本格局
震旦鴉雀現身邯鄲市復興區沁河。復興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眼下,在復興區沁河沿線,蘆葦蕩漾、鴨鷺成群。尤其是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的全球瀕危鳥類——震旦鴉雀現身沁河,成為當地生態保護的活指標。
“從2017年開始,我們對沁河及其沿岸開展了集中清理整治,實施河道疏浚、景觀綠化,全面修復沁河水生態。”復興區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趙海彬介紹說,他們在沿河打造了槐香柳韻、岩崳尋芳等10多個景觀節點,形成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動景象,帶動沿岸20余個村庄整體提升,重塑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2021年,還榮獲了河北“秀美河湖”的稱號。
不只是沁河,近年來,復興區在全域實施了生態修復、生態建設,建成了園博園、康湖生態文明示范區等生態功能區,構建了“全域旅游”的基本格局。
邯鄲市園博園航拍圖。復興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位於復興區齊村水庫區域的園博園,是河北省第四屆園林博覽會、河北省第六屆旅發大會和邯鄲市第五屆旅發大會的舉辦地,總佔地面積4242畝。“這裡曾經是‘散亂污’企業的聚集區,堆滿了各種工業礦渣和建筑垃圾,環境污染問題很突出。現在,園博園的環境每一處都透露著文化氣息,景色特別美。”復興區居民艾女士說。
“在改造過程中,我們遵循‘城市雙修、鄉村振興’的理念,圍繞生態涵養和濕地保護、中水利用和土壤淨化、水系疏通和海綿修復、工業遺址改造利用等四方面實施生態修復。”園博園景區服務中心負責人郭一冰介紹說,園博園重點打造了山水邯鄲、礦坑花園、清渠如許等“園博十景”,並將“吃住行、游購娛、學康養”融為一體,走出一條市場化經營的良性發展道路。
振興鄉村 助力群眾家門口致富增收
在復興區西部,有一家佔地面積約1900畝,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都市農業休閑園區。“我們原來是一家建設公司,2017年想向文旅產業發展,當時正好趕上復興區產業轉型升級,理念一拍即合,隨即投資建園。”德豐都市農業休閑園區副總經理付強說,目前德豐園一期已經開園,二期正在加緊施工中,“我們力爭把園區打造成為邯鄲乃至周邊地區第一家具有主題IP的田園綜合體景區。”
德豐都市農業休閑園區芝櫻花海(資料圖)。復興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謝浩江是復興區牛叫河村村民,也是德豐園的一名老員工了,平時在園區從事綠化維護工作。“以前都是在市裡打零工,有時候有活兒干,有時候沒活兒,特別不穩定。自從德豐園建在我家旁邊之后,我把家裡的十幾畝土地流轉給了企業,一畝地一年能有1500多塊錢收入。我現在也在園區上班,一個月能掙將近3000塊錢。”謝浩江聊起自己的工作很開心。
據了解,像謝浩江一樣,在德豐園直接實現就業的村民還有200多人。“2021年,園區實現收入1500余萬元,帶動周邊農民增收約1200萬元。項目建成后,還可吸納更多周邊富余勞動力就業,通過景區輻射作用可直接帶動周邊餐飲、服務、導游、工藝品銷售、農家樂等各項經濟產業,預計可直接或間接提供2000個就業崗位。”付強說。
據復興區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崔哲介紹,復興區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累計吸引了元寶楓產業園、朝露玫園、河北潤正中草藥基地等超40億元的農業產業融合項目,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特色農業、休閑農業、文旅農業的轉變。
統計顯示,2021年,園博園及周邊景區吸引游客達70萬人次,帶動旅游消費約1億元﹔元寶楓項目、朝露玫園項目帶動周邊農民種植各類經濟作物,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沁河郊野公園串聯起沿河23個村庄,帶動農家樂、民宿等旅游產業蓬勃發展,促進農民致富、鄉村振興,僅牛叫河村日均接待游客超1000人次,旅游收入累計超千萬元。
在綠色轉型過程中,復興區實現了轉型不失速、換擋再加速。2021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245.3億元,同比增長6.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942元,同比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41元,同比增長12.3%﹔三產佔比由2015年的31%提高到2021年的41%,綠水青山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正在日益擴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